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的商業發展在「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脈絡下,廠商為刺激消費,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也習慣汰舊換新,這種「用完就丟」的經濟發展法則,不但造成地球資源耗竭,同時產生出各式廢棄物。然地球資源不會永遠源源不絕,廢棄物也不會憑空消失,顯然傳統的線性經濟已經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資源可持續回復,循環再生」的循環經濟。現在,這股新趨勢正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中。
所謂的循環經濟源自近代的歐美,是指藉由零浪費、零廢棄、零排放,達到與環境及資源共生的目標。看似深奧的經濟理論,其實簡單易懂,是將生活中不想再用的物品,或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和不良產品,不以「廢物」視之,而予回收或分解為新的生產周期原料,循環運用。
隨著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加劇,面對能源與資源有限的挑戰,人們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也需兼顧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平衡,以創造循環再生體系、減少耗時、耗能的生產製造、尋求綠色能源供應,實現永續環境的目的。垃圾分類建立後,寶特瓶回數技術逐年提升,已成產品循環的一大商機;舊衣回收可打造成再生纖維供應鏈,或利用微生物將之轉化為水、二氧化碳,有益環保。更受注意的是每年近三百萬噸的廚餘,專家認為做成有機堆肥,將可創造逾十億元的商機。
過往雖有顯著經濟成長,卻以付出許多環境代價換得。看著嚴重的空氣汙染、黃濁的河水及遭濫伐的山林,或許產業循環經濟並非萬靈丹,但做為起始,讓我們先在生產活動中回收再利用既有資源,降低對新物資的需求,為後世的子孫留下寶貴資源,並進一步提升生產過程中產品的附加價值,也不失為永續發展的契機。而眼前可以簡單去做的是在生活上重複利用現有的資源,食、衣、住、行、育、樂是人們最基本所需,雖然比不上循環經濟內容來得深奧,但也能為這個世界節省許多資源,減少許多垃圾量並充分利用可用的資源。
以刺激消費的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已然是上一個世紀的觀念,在有限的資源下無止盡地追求成長,更是讓地球和人類都早已疲憊不堪。未來,「循環經濟」將會是全球各國政府所關注的新興經濟模式,同時更極可能是像台澎金馬這樣缺乏資源的島嶼所必經的方向。循環經濟絕對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概念,儘管如今我們已經普遍具備環保的意識,但距離真正實踐循環經濟的生活模式,我們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循環經濟不能只靠企業跟政府的推動,要落實此目標需要全民的努力。
社論/增進對循環經濟認知 善盡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 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