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挨轟「鹿滿為患」 墾管處將捕捉減量、異地保種--聯合報

  • 2021-12-10

2021/12/07(聯合報報導)墾管處執行梅花鹿復育27年來,野外已繁衍到近2000隻,族群穩定成長,成為國內野外滅絕物種復育的成功案例,但密度過高造成鹿與人、生態系的衝突不斷,招致「鹿滿為患」罵聲;墾管處有感於祭出生育控制、設圍籬等對策效果有限,月前邀相關單位研商,達成主動對族群密度較高地區捕捉減量共識,因復育區容量已飽合,另請畜產試驗所研發鹿肉乾等加工的可行性,發揮更多可利用效益。

梅花鹿數百年前遍布台灣西部平原及山麓,因過度獵捕和人為開發,1969年於野外滅絕;1984年墾管處奉命啟動梅花鹿復育計畫,1994年在社頂野放10隻開始至2009年停止,屏科大研究團隊推估至今繁衍約1500隻,族群和數量穩定成長,學界多予肯定;但隨著不斷繁衍,人鹿和生態衝突不時發生,包括穿越道路發生交通事件、吃掉農民種植的紅龍果、黑豆和牧草,還啃食社頂高位珊瑚礁森林系幼苗植被等。

野放梅花鹿造成的負面衝擊,墾管處以人鹿和諧共生為目標,陸續推出於交通要道設置告示牌、提供農業災損補助、將野外族群引回核心復育區、架設圍籬及疫苗節育控制等策略,但隨著數量不斷成長,效果有限,墾處管決定「轉守為攻」,月前邀林業試驗所、林務局、畜產試驗所協商,達成以人為捕捉收回減量共識,以族群密度較高、影響生態嚴重區優先處理。

墾管處副處長許書國說,墾丁森林遊樂區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有珍貴特殊的生態系及熱帶季風林,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置保留區,該處是族群密度最高地區,由於鹿群對林下幼苗的啃食踐踏、磨角及環狀剝食,造成森林無法更新,面臨森林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架設圍籬保護,但範圍太大無法顧及,當地估計有20至30隻,決定優先誘捕收回。

他說,歐美、日本等國採狩獵控制野外族群數量,但台灣民情仍不宜,且國家公園法令禁止,今年除由屏科大團隊在復育區執行有效期2至3年的避孕疫苗生育控制,現階段國內針對梅花鹿族群過多所衍伸的問題,考量不同權益關係者,透過跨單位合作並採取較過去更積極的作為,即以有效率的誘捕方式,主動將高密度族群造成危害的鹿隻捕捉移除或回收。

他說,可容納百餘隻的社頂復育區容量目前已飽合,回收鹿隻可贈予各縣市政府外,梅花鹿歸類「家畜」,民間已有商業性圈養和買賣,還有民間經營以梅花鹿為主題的觀光休閒農場,因此請畜試所在協協保種外,也研發鹿肉乾等副產品的可行性,發揮更多梅花鹿可利用效益。

墾管處從27年前的野放,現在要對族群高密度區誘捕收回減量,滿州鄉也重提仿日本奈良設梅花鹿生態園區,收容危害農作的鹿群,化鹿災為觀光財;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當務之急是減緩族群成長和擴張速度,收回和移地野放都是解方,但要注意基因莫被汙染。

對「鹿滿為患」、「復育失控」的指責,裴家琪說,目前梅花鹿對墾丁周邊地區森林與農作物的危害,並非是族群總數過多,而是族群分布不均使然,目前估計1500隻上下,雖呈現穩定的成長,但這對曾在野外絕跡的物種,仍不是讓人放心的數量,現在的問題是分布不均,特定區域族群數量過多,危害生態系、造成農損,有減緩族群成長和擴張速度的必要;目前墾丁梅花鹿的基因和數百年前相同,回收移出時,要注意基因莫被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