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社區照顧在地安老

  • 2021-12-08
 在新生兒數字不斷下降的加持下,台灣正高速邁向老齡化社會,除了催生的相關政策外,關於長者的照顧問題也迫在眉睫,近年來衛福部與各縣市政府的努力下,開始著眼校園閒置空間的活化,並且出現不少成功轉型日照中心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各縣市學習與參考。
 高齡的照顧並非只是安養或療養的需求,長者也不是只能在家中守著電視機,或成為照顧孫兒的保母角色,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社交或學習的需求,不管其歷經多少人生歲月,過去台灣社會總以為老人退休就只要待在家中,但人生的這一階段方是第二個黃金歲月,真正屬於自己的自在人生,更不應該虛度,或擔負其他家中成員的責任。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主張以健康、參與及安全等三大面向做為因應人口老化的策略,強調世界各國都應該積極推動高齡友善政策,形成維護高齡者身心健康的環境、建立高齡者社會參與的管道及確保高齡者之社會、經濟及生命的安全。
 配合因為少子化釋出的大量校園閒置空間,不少縣市已經成功活化將其改造設置為日照中心,雖然中間經過不少的抗爭與誤解,因為一般人都會將其誤認為安養中心或療養院,甚至以為老人會帶有疾病或傳染病,不過這也是一般人過去經常有的標籤印象,非常不利於代間和諧相處。
 校園閒置空間的改照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純粹的廢置校區改建,另一種則是更具挑戰的老幼共學。前者像是台東長濱鄉的忠勇國小、隆昌國小,或是屏東九如國小,就是因應人口結構或地理環境的改變,廢校後成為閒置空間,但原本的校園四邊方正,開闊的自然環境藍天草地,比起一般室內大樓,讓身處其中的長者更加舒適。
 後者將日照中設置與學校同時並存,這跟廢校後再進駐重建修繕,兩者之間的難度是有所差異,與學校共存更要解決人的疑慮,像高雄鼓岩國小閒置空間設置日照中心,行政部門與校方都沒有問題,最大的阻力來自學生家長,必須一再溝通,並強調長輩是健康而且行動自如的,也個別設置出入口,錯開上下課時間,避免無心的肢體碰撞造成老人傷害。
 但實際操作以來,其實發現小朋友與長輩相處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優點,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會讓老人家開心,因此後來還設計不少長幼共學的課程設計,讓小朋友也學習如何與長輩相處,這在高齡社會絕對是一堂重要且必要的課程。
 在地打造適宜長輩活動的場所非常重要,在家人都必須上班上課的同時,長輩也有人陪伴,有趣且適合的課程,不但可以活化思考,更能有效延緩老化,加上結合健康促進與醫療保健的加入,長輩一樣可以如同你我一般,開心出門交朋友以及上課學習運動,晚上再回家與家人相處,這絕對是雙贏的做法。
 為在地安老而努力,政府加速設置社區式服務模式的日照中心,並期望達到「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的目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長者就是善待自己,未來大家都會面臨在地安老的需求,何不現在就開始做好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