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沒有受到重視的新聞,就是教育部遴選品德教育學校,新北市以其占了六校獲獎,而發布新聞稿自豪,也許多數縣市不以此比拚,縣市首長不以此當作政績,但正如洪蘭幾年前在天下雜誌所發布的專欄所言,教育少了品格書唸再好也沒用,台灣教育一改再改,卻沒有將最核心的保留教給我們的下一代。
洪蘭在其專欄上提到,許多國家為了因應AI時代的人才需求,都在舉辦前瞻教育研討會,各國不約而同在人才培育上都開始強調品德,也就是中國最早禮記所言,「德,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那種從內而外,從下而上一致性的德性要求。因為在機器人時代,情緒和品德更重要,機器人不會替你掉眼淚,人則可能利用道德判斷力的機器人去做壞事,所以德育已經取代智育成為新教育的核心。
文中提到有老師投書,表示曾在畢業典禮前三申五令不可以亂丟冰棒袋子,會引來螞蟻,但最後仍是老師獨自在教室撿拾冰棒袋,並表示現在的孩子目中無人、強詞奪理,連資優班孩子也不例外,並感概課綱一改再改,把公民道德、生活與倫理都改到不見了,所以現在學生缺乏公德心、同理心,腦海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老師語重心長的感嘆,雖然不一定完全描繪現狀,但卻也點出部分現實,中國多少年傳下來的基本倫理道德,已經被許多受國外教育的人士批評為吊書袋,不符現代社會需求,然而當國際間因應AI時代的來臨,開始強調品格教育的此刻,台灣似乎也必須深刻檢討,我們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當然孩子品德教育並非都是學校的責任,曾經有人問洪蘭教授,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小孩?答案其實是愈早教愈好,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意思是自己揣摩的內隱學習效果最強,即便失憶忘記自己是誰,小時候所學的語言與習慣都會自然而然存在,小孩的舉手投足其實何嘗不是大人的仿照版。
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大抵就是補助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或是獎勵品德教育相關議題教案,像是光復國小國際教育尊重多元價值,將品德議題融入雙語教學;中信國小在生態農場設置小型生態池,飼養蓋斑鬥魚及錦鯉魚,學習尊重生命;溪崑國中以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發展各類品德活動,例如敬師奉茶、幸福一日捐、扶少團跳蚤市場義賣、敬老服務、特教體驗等,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很多人都認為品德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德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像是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等等,一些大家以為無傷大雅的習慣,其實就造就了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隨手丟垃圾、尊敬師長、愛惜物品、做事有始有終,這些都是聽起來不甚要緊的事,但造就了一個人的性格與品性,不管叫做公民道德還是生活倫理,或者是品格教育,我們必須將其納入基本教育中,讓孩子自然而然養成,否則書讀再好也成不了別人眼中的人才。
社論/教育不能少了品德教育
- 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