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前總統全斗煥上週逝世,全斗煥於1980至1988年曾任南韓第11、12任總統,全斗煥可以說是韓國80年代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從全斗煥的幾件事,讓我們回顧馬祖的80年代時光。
首先,是80年代馬祖的兩岸關係。韓戰後南北韓許多人與家人分隔兩地,無法寄信或打電話聯繫上親人,而當時南韓政府對北韓的態度,和台灣政府對大陸一樣,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而在1985年,全斗煥在總統任內兩韓關係出現一個轉折,當時南北韓舉行首次「南北離散家庭團聚會」,團聚會上分離數十年的母子緊緊擁抱、兄弟淚流滿面,這些畫面讓現場一旁的官員哭、記者哭、服務生也哭,而電視前的觀眾也大受感動,全國哭成一片。
台灣當時社會底層的老兵們也已進行請願抗議,要求在有生之年能回大陸看看父母與親人,蔣經國後來也頂不住探親團聚的呼聲壓力,我方在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兩岸交流出現大進展,馬祖人終於也能回福州探親。但是80年代馬祖人到對岸探親,合法的管道必須要坐船到台灣,再從台灣搭機到香港,再從香港中轉到福州,大老遠繞一圈到福州,從福州看海上馬祖,馬祖卻近在咫尺,這是極具時代感的怪異馬祖80年代。
其次,是80年代馬祖的冷戰局勢。由於中共投入韓戰以及中共支持北韓統一朝鮮半島等原因,南韓與中國大陸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南韓一直以來是中華民國堅定的盟友。但在1979年,扮演亞洲民主陣營領袖的美國,背棄盟友與中共建交後,此一舉動形成了新的亞洲國際秩序,並造成連鎖骨牌效應,原本反共立場堅定的南韓政府也開始出現鬆動。
全斗煥任內1983年發生了中國民航296號航班劫機事件,劫機者卓長仁等6人被我國稱為「六義士」,此事件對中韓關係有重大影響,因為為了交涉解決此劫機事件,南韓和大陸進行了韓戰後兩國首次的官方接觸,為兩國外交關係打下基礎,隨後南韓也在1992年追隨美國腳步,與中華民國斷交,正式與中國大陸建交。
80年代在新的冷戰局勢下,美國已從馬祖撤離美軍軍事顧問團,大陸也已停止對馬砲擊,並後撤前沿部隊,大陸對台政策從武力解放改為和平統一,80年代美中台三方在馬祖發生戰爭的機會極低,馬祖遠離了冷戰國際舞台上的聚光燈。沒有想到,80年代美中的眉來眼去,今天竟又變成劍拔弩張,連我國國防部長邱國正都說,現在兩岸情勢是他從軍40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從80年代的馬祖,可以看到的赤裸裸的國際現實主義。
最後,是80年代馬祖的民主運動。全斗煥政府被稱為「新軍人威權主義」,政變奪權的全斗煥集中了國家的一切行政權力,許多軍人並擔任政府高階行政職務,軍人領政的情形對80年代的馬祖鄉親而言並不陌生。全斗煥掌權期間發生了光州事件、六月民主運動等,南韓的民主運動激勵了周邊亞洲國家,而馬祖也在80年代發生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要求廢除軍管、縣長民選等。
全斗煥的死,再次喚起我們對於80年代的記憶。馬祖的80年代已經遠去,而記憶永存,從80年代到2021年,馬祖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面對未來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這一代的馬祖人,要把握局勢與機會成為馬祖歷史的創造者!
社論/從全斗煥看馬祖的80年代
-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