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突破兩岸主權模式--台灣立報

  • 2013-02-04
2013-02-04 07:31:56
台灣立報4日社論全文如下:
現代國家的絕對主權概念一直糾纏於兩岸關係的爭議核心,以致國、共雙方皆甘願昧於現實的宣稱「主權及於全中國」,只是為了滿足「主權不容分割」的絕對主權概念。或者,總統馬英九所謂兩岸是「特殊關係」,即「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卻無法面對將「主權」與「治權」截然二分,其實大有問題,主權的內容,諸如:稅收、司法、國際參與等等,若沒有治權作為軀體,那麼主權只是虛無縹緲的幽靈而已。
職是,我們應該拋開絕對主權概念的迷思,正視現實的發展,才是解決兩岸關係爭議之道。事實上,金門作為兩岸之間的「第三地」,近來的發展與改變,恰好突破了既有的兩岸主權模式,提供了共享主權或繞開主權迷思的另類想像。
邇來陸委會正評估金門自福建引水的規劃,部分獨派人士竟認為台灣早已不「反攻大陸」,金門作為「橋頭堡」功能不再,反而成為台灣的負擔,在「保台」為最高國防目標的前提下,金門若從福建引水,不如讓金門回歸「祖國懷抱」。這種對金門用過即丟的無情言論,教金門人情何以堪?而且恰好和其批評的「統派」互為鏡像,都是落後於現實發展,絕對主權概念的囚徒。
金門距離台灣本島270公里,與廈門卻只相距1.8公里。廈門每年有3千5百萬旅遊人口,其中只要1成到金門,每年就能帶來3百多萬的旅客,正好可以發展金門豐厚的戰地觀光資源。此外,兩岸分斷重啟接觸的「小三通」自金門開始,去年經金門來往大陸出入境人次創下150萬的歷史新高;大陸遊客通過金門這條路線進入台灣觀光旅遊的則有40萬人。
儘管如此,金門人不論統獨、藍綠,在情感上向來親台灣而遠大陸,過去八二三砲戰金門為台灣承受了50萬發砲彈;並且生活上也多面向台灣,寧願捨近求遠的和台灣互動,忍受「離島」基礎建設與投資開發相對落後的窘境。直至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主權的爭議相對緩和之後,金門作為兩岸交流的樞紐,也有機會站在自己的立場,發展在地的經濟,改善居民的生活。
國家若是為了人民福祉而存在,那麼僵固的主權概念就讓它進入歷史的灰燼之中吧!正視現實中與時俱進、變動不居的金門,其實也就是兩岸關係的當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