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5 01:29 【作者/李沃牆】
國銀自去年八月底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後早已磨刀霍霍,擬搶食人民幣業務這塊金融大餅。無奈好事多磨,總算將在本月六日正式啟動DBU(國內外匯指定銀行)人民幣業務;而中國證監會近期也將增加一千億人民幣額度專門用於台灣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為兩岸貨幣交流畫下新的里程碑,預期將為國銀及投信、券商注入一股活水。
睽諸台灣發展人民幣業務的歷史其實不長。二○○五年十月開放金門、馬祖兩地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並於二○○八年六月正式核准了十四家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現鈔買賣業務至今。截至去年九月底,OBU人民幣存款已達一七九.七五億元,足見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潛力。
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僅啟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其未來發展更備受國際矚目。然回顧近代貨幣制度的演進,便可略窺全球主要貨幣興衰。在以黃金為貨幣的古典金本位制(一八七○~一九一四)時代,幾乎沒有通膨發生,國際貿易屢創新高,而美國是最後一個加入「黃金俱樂部」的大國。
一九二九年全球經濟大蕭條,許多國家脫離金本位制讓貨幣貶值;一九三三年美國聯準會取消金本位制,通膨夢魘自此揮之不去,美國的物價百年來漲了三十倍。爾後在一九四四年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下,每個國家須將貨幣面值釘住美元,並透過國際貨幣基金來執行,藉此重整全球貨幣秩序,恢復國際貿易自由進行。一九七三年,這種「黃金/美元/各國貨幣」的固定兌換關係正式崩潰,主要工業化國家開始採行浮動匯率制度至今。
論者謂,讓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毫無忌憚實施四次量化寬鬆政策、大舉印鈔、美元走貶,徒使美國國債逼近十六兆美元大關,以美元普遍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占全球近六十五%),如同享有鑄幣權的權利實難辭其咎。一九九九年歐元問世對美元造成威脅,尤其在二○○八年美國次貸風暴發生後,歐元兩次達到歷史新高,動搖美元強勢貨幣地位,但美元獨強的時代並未終結。雖二○○九年歐債危機蔓延至今,歐元仍保住作為全球準備貨幣的地位(占全球外匯儲備比率約達四分之一),目前也是十七個歐盟國家共同貨幣。
中國為世界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自人行於二○一○年六月宣布重啟匯改以來,就以積極漸進的方向,展開一連串人民幣國際化的措施,先周邊化,再區域化,最後是國際化。換言之,就是先讓人民幣作為區域流通及貿易結算計價的貨幣,再逐步開放金融體系,包括建立外匯借貸、人民幣清算及人民幣債券等市場,提升人民幣的貨幣交易和儲備功能。根據統計,中國人行目前已與韓國在內的十七個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人民幣本幣互換協定(Currency SWAP,亦稱換匯),亦有不少國家已將人民幣納為儲備貨幣。坦然言,人民最終目標是冀望與美元、歐元抗衡,並列世界貨幣三強。平情而論,人民幣國際化尚有一段漫漫長路,但卻已邁開諸多關鍵腳步。
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曾在二○○九年建議:「全球應超脫主權國家之外,長保幣值穩定的超主權儲備貨幣,賦與特別提款權(SDR),才能維持全球金融穩定,應付未來可能再度發生的種種危機。」此語道盡終結美元時代的企圖。中國大陸去年GDP已達美國的半數,很可能有朝一日超越美國。香港成為第一個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倫敦和新加坡都在爭取第二個,面對此一局勢的變化,台灣應掌握此一契機進一步簽訂貨幣互換機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並積極爭取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台灣應爭取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國時報
- 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