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聯合報報導,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面對中共喊話「解放台灣」,國軍積極強化台澎金馬的防務,因應可能的砲擊與空襲,大舉興建坑道,將人員與裝備「藏於九地之下」。如今隨著局勢轉變,部分坑道已經釋出,一般民眾也可以參觀,遙想當年的烽火歲月。
國軍坑道最密集的地點,當然是金門、馬祖。由於距離不足,金馬根本籠罩在中共火砲的威脅之下,因此大舉興建坑道以保存戰力,從一九五○年代中期就開始,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金門在四十四天內被狂轟四十七萬發,共軍此後仍定期「單打雙停」砲擊金門,國軍更將「坑道化」當經營重點。
不僅各級指揮所、倉庫等設施都潛入地下,還興建橫亙整座太武山下方、寬度足供車輛交會的中央坑道、坐落在山洞內的花崗石醫院、可以容納千人的擎天廳等。甚至許多城鎮的下方,也興建戰鬥坑道,敵方倘若進入市區,國軍可能突然從家戶的後院裡冒出反擊。
外島坑道不僅是為防守之用,也具有攻擊目的。一九六○年代,國軍為準備反攻大陸,在各外島興建小艇坑道,包括金門本島的翟山坑道、小金門的九宮坑道;馬祖的南竿、北竿、東引,都稱為北海坑道。坑道連接外海,可以藏入數十艘登陸艇。如果要向對岸發動攻擊,部隊可以在洞內直接裝載登船,敵方無法觀測。
烽火歲月 金馬坑道最多--聯合報
- 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