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門潮間帶發現40種台灣未紀錄物種-中時

  • 2016-12-31
 【本報訊】根據中時報導,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接受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烈嶼地區(小金門)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調查,在曾經遍布地雷的周遭海域發現台灣未紀錄種生物近40種,包括海蛞蝓、海天牛與多種罕見的海膽、蟹類在內。多采多姿的高豐富度生態相,共譜讓人驚豔的生命樂章。
 由洪清漳老師帶領的調查團隊以1年的時間,在小金門海岸標定15處調查基地,利用每天的退潮時間,深入泥灘和礁岩區進行攝影紀錄,總共發現286種潮間帶生物,其中近40種在台灣從未有任何紀錄,更有數種海蛞蝓與海蝸牛在兩岸學界都查詢不到中文命名,只能以英文學名比對外國文獻與相關照片資料。
 調查團隊發現海蛞蝓的種類就高達30餘種,其中大半不分布於台灣,以往台灣、金門也無紀錄,原因與金門地理環境接近華南沿海,海洋生態與台灣不同有關。
 調查團隊指出,這些過去不曾發現的海蛞蝓如肉食擬海牛(Philinopsis giglioli)、舌片鰓海蛞蝓(Armina variolosa)、紅禾慶海牛(Hopkinsiella hi-roi)、深綠海天牛(Elysia atroviridis),Flabellina pellucida、Flabellina sp、Dermatobranchus sp,大多色彩斑斕,可愛造型堪稱是海岸的「寶可夢」。
 另如曼氏孔盾海膽(Astriclypeus manni)、雷氏餅海膽(Peronella lesueuri)、二色桌片參(Mensamaria interceden)、斑砂海星(Ophidiaster armatus)、海棒槌(Paracaudina chilensi)、南方帚蟲(Phoronis aus-tralis)、中華虎頭蟹(Orithyia sinica)、溝紋擬盲蟹(Typhlocarcinops canaliculata)、披髮異毛蟹(Het-eropilumnus ciliates)、三葉角菱蟹(Ceratocarcinus trilobatus)、牧氏毛粒蟹(Pilumnopeus makiana)等也都是台灣罕見或無紀錄種。還有寄生於伍氏奧螻姑蝦(Austinogebia wuhsienweni)身上的大島似殼菜蛤(Peregrinatmor oshima)則是目前國內尚未紀錄發表種,更有許多台灣未曾見過的海岸物種,仍在陸續鑑定中。
 調查團隊表示,烈嶼擁有綿延20多公里的海岸線,廣闊的潮間帶和多樣的海岸景觀,從花崗岩礁質、沙質、泥沙質到玄武岩岩礁都有,不同的底質環境提供多種生物各類型棲地與微棲地,呈現烈嶼潮間帶生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