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水產受赤潮污染 當地海洋局嚴密監控--中時

  • 2017-06-13
 【本報訊】根據中時電子報13日報導,針對福建沿海赤潮肆虐,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周文臣12日受訪指出,兩岸雖然相近,但環境條件不同,台灣過去不曾有赤潮,未來大概也不容易發生。他推估,如果洋流不強、沒有颱風,福建沿海赤潮暫時還無解。
 周文臣解釋,赤潮多發生在河口,因河流優養化帶來豐富營養,比如上游養豬的排泄物,沖積在河海交匯處,加上這段時間氣溫高、陽光充足,致不良藻類大量增生,有些藻類含有毒素,被沿海養殖的水產品如貝類等攝入,留在水產品體內。人類又去吃到貝類,才會中毒。
 他強調,這是自然環境的機制,特別是河口處的海灣若是比較封閉,海水對流循環不佳,更容易形成赤潮。而上述條件,台灣都沒有。周文臣指出,首先,台灣的河流沒有優養化問題,其次,台灣島周邊海域的洋流很強,有良好的海流體系。這是台灣得天獨厚的環境。
 目前福建省海洋局正嚴密監控多處赤潮海域,廈門市管制泉州、漳州出產的新鮮水產品交易。根據農委會資料,台灣未開放大陸生鮮水產品進口,因此,福建沿海赤潮受汙染的貝類等近海養殖水產,不會對台灣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