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蘋果日報19日報導,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MF)2003年公布的世界一百大瀕臨危險文化遺址,澎湖縣望安鄉的中村社是台灣史蹟首度被列入的事例,文建會在2010年公告將該村的望安花宅聚落列為具保存價值「重要聚落」,為了讓該聚落能夠永續再發展,澎湖縣政府提出歷史風貌特定區計畫,今天環署辦理政策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建議環評大會修正後通過。
根據當年WMF的資料,望安鄉中社村是清代從福建沿海遷徙到澎湖的漢人聚落典範,300多年保存完整風貌,融合中國移民及文化變遷史,因和文明社會接觸頻率較一般村莊為少,仍擁有完整的歷史結構,包括上百座傳統的天井結構房舍、廟宇,及專門烹調魚食的爐、窯和牛棚、水井、碼頭等,但經年的風吹雨打日曬,房舍年久失修,許多古厝已破舊不堪,也因此被列為瀕危重要文化遺址。
澎湖縣政府提出歷史特定區計畫,希望聚落藉由古厝修繕等工作,能夠完整保存,也能夠兼顧永續再發展利用,融入環境保護與防災,並且投入人才培育和技術傳承,希望透過都市計畫,讓遊客看到更有完整脈絡發展的聚落。
不過,19日在政策環評審查會中,包括營建署及農委會都對該聚落的都市計畫範圍劃設有意見;林務局指出,有兩處綠蠵龜野生動物保護區都被劃設設在觀光計畫區內,且計畫框架很大農業使用土地;營建署質疑土地使用強度增高,對環境的衝擊,遊客大部分是集中在5至8月,面對此尖峰時段,應看實際遊客人口對環境的衝擊。
環委劉希平也認為維護歷史聚落,要推動觀光,希望更多遊客留下來,不一定都要住當地, 必須要有整體景觀景觀,做不同層次規劃。
會議經過3個多小時討論,環委閉門會議認為此計畫對於此具有價值的歷史聚落保存,還是有其意義,但決議要求澎湖縣政府應提出既有聚落保存與再發展的規劃區隔方式,確認二者間比例劃分;為達永續生態發展原則的環境保護目標,有必要進行陸域動物及潮間帶生態調查背景資料,並規劃未來海域生態調查工作及監測作業,配合綠蠵龜棲地保育整體對策。
此外,決議也要求澎湖縣政府應依據其計畫目的「指導並管制更新開發行為,賦予聚落再發展的契機」,建議做下列管制策略,包括除野生動物保護區、飲用水水質保護區禁止開發外,其他像是草原景觀風貌區、自然景觀風貌區、濱海地質保區等,都應說明土地使用限制規範;建議訂定旅遊人口的總量管制機制及評估旅遊人口對用水、廢水的衝擊;補充強化西安水庫整體水質控管及建立望安PM2.5監測等。
世界百大瀕危文化遺址 澎湖望安花宅聚落都市計畫環評過關--蘋果日報
-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