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信傳媒3日報導,去年柯文哲一席「垃圾不分藍綠」,讓各縣市互打的「垃圾大戰」浮上檯面,事實上,除了台北、雲林之外,只要是沒有焚化爐的縣市,都曾經面臨這個問題,目前全台有6個縣市都沒有焚化爐,包括新竹縣、南投縣、花蓮縣與離島的澎金馬;雲林縣和台東縣雖有焚化爐,但因環評及垃圾量不足的關係,興建10年來沒燒過垃圾。
垃圾燒完的底渣才是關鍵
上個月雲林因掩埋場無法再處理多餘的垃圾,在斗六市堆出一座垃圾山,畫面驚人,於此同時,其實金門、新竹縣的垃圾也都無處去;雲林和金門,都是和高雄市喬不攏;而去年台東縣政府也遇到同樣的難題,關鍵就是底渣。
底渣是垃圾進入焚化爐燃燒之後所殘留下的物質,垃圾與底渣的轉換率約是15%至20%,每100公噸的垃圾約會產生15到20公噸的底渣。喬不攏的正是底渣回運比例,垃圾與底渣的轉換率約是2成,不過高雄市政府屢被其他縣市指出,燒100噸垃圾就要回運180公噸的底渣,雲林縣與台東縣都認為回運的比例不公平。
金門縣政府則是因為底渣再處理標案流標,高雄市政府便因金門無法處理底渣而拒收來自金門的垃圾,使得垃圾在金門累計超過1000噸,甚至發生沼氣自燃,最後是在縣議員陳滄江的協調下,商請高雄市政府協助處理,暫時化解危機。環保署也預告,未來底渣回運不得超過20%。
高雄市環保局長蔡孟裕也曾表示,不管回運的底渣是0.2倍或是1.8倍,重要的是底渣再生料的去化管道,否則回運比例高低只是底渣在各縣市地點的移轉而已,應該找出底渣用於公共工程的方法,不然問題不會解決。
垃圾大戰續燒! 雲林、金門、新竹面臨清運難題--信傳媒
- 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