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時電子報7日報導,7日是金馬解嚴25周年紀念日,〈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下午在金門同安古渡頭坑道碉堡舉辦《戰地三十六》展覽,邀請走過軍管歲月的鄉親一起見證那段島民不能持有收音機、照相機,上山下海都要證件,連籃球、乒乓球也要造冊管制的日子。
應邀出席的陳福海縣長表示,「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此次展出還原金門鄉親在戒嚴時期,遭受種種不公平待遇,展示物品和內容發人深省,未來縣府將接手舉辦這項有意義的活動,還給金門鄉親轉型正義。
金門在1956年起實施戰地政務,進入高度軍管時代,迄1992年11月7日終止,才回歸憲政常態,前後共歷經36年之久,為全世界戒嚴時間最久的地方。
7日在昔日海防第一線「同安渡頭」碉堡據點展出的管制物品,包括可能被用來泅渡到對岸的籃球、排球、乒乓球和水桶、汽油桶等「助浮器材」,以及有拍攝軍事機密之虞的相機與收聽「匪播」的收音機外,還有下海捕撈需繳驗的「蚵民證」和「金馬地區出入境證」。
鄉親還可看到打氣煤油燈的「古董級」燈具和電燈泡,回想當年白天不能穿白色衣服到海邊,入夜後實施燈火管制,家家戶戶都需用黑、花布罩住,不能讓燈光外洩,更不能拿手電筒照天空,甚至連放「沖天炮」都因為可能當成指引「匪炮」的目標,而遭到嚴厲禁止。
主辦單位〈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理事長陳滄江回憶說,當年籃球被列為「助浮器材」,因此管制特別嚴格,學校用球每顆都要編號,曾經有同學上體育課掉了1顆,結果康樂股長馬上遭到記過處分。
陳滄江說,1956年至1992年的36年歲月,金馬全民皆兵,實施軍管、戒嚴,這段歲月對金馬的影響既深且遠,不但改變了金馬歷史,也影響了金馬人的前途,「我們可以拋棄痛苦、忘記仇恨,但是歷史不能遺忘」,期待這項實物展出,讓鄉親在回顧與見證之餘,也能成為展望未來的動力。
應邀到場者還有2任金防部司令官的胡璉將軍孫子胡敏越和長期參與金馬民主運動的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前立委陳清寶、前《金門報導》負責人楊樹清等人。晚上並在莒光樓廣場舉辦「金馬戒嚴禁歌演唱會」。
金馬解嚴25周年 鄉親難忘那一段籃球、乒乓球都要管的歲月--中時
- 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