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時電子報9日報導,新竹靖廬(現稱新竹收容所)過去收容大陸偷渡客或逾期滯留者,曾經一度相當忙碌,但隨著時代變遷,靖廬的角色已經轉換,目前大多收容外籍逾期滯留的人士。
靖廬是以前軍方管理收容大陸偷渡人民的地方代號,1992年6月15日辦理移交給警政署接管,以符合解嚴的意義,當時共有三處靖廬,分別為新竹、宜蘭、馬祖。
當年軍方接管 難窺探
同年7月1日警政署正式接管靖廬,正名為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專責大陸偷渡犯之收容管理與遣返,單位性質為任務編組。2007年1月2日移民署成立改名為新竹收容所。
新竹靖廬於1992年成立時警政署規畫由移民署前身入出境管理局負責,保一總隊派員進駐執行收容、管理、遺送任務,當年自軍方接管時該營區只使用前半部,靖廬內部情形,民眾自外觀視之,為一環境幽靜的公園,當時由軍人管制進出,一般民眾無法一窺其貌。
一名資深警官說,在警政署接管時收容量僅百人左右,大部分為男性偷渡犯,極少部分為女性,女性偷渡來台大多是因為家人也偷渡來台,或台灣有親友可以介紹打工賺錢,才敢冒險偷渡,是以經濟為目的的偷渡行為。
大陸偷渡到台灣的人潮,因台灣經濟影響而起落,尤其房地產高漲時期,各工地需求人力極大,吸引更多的大陸偷渡者來台,因此,新竹靖廬曾經每日同時收容在該中心有一千多人。
不過,近年來因為台灣經濟走下坡,房地產不復從前光景,以提供勞力為主的男性偷渡犯在台找不到工作,漸漸減少偷渡來台;女性偷渡犯者呈現增加趨勢,甚至高於男性收容者,其增加主因是兩岸人民交流,台灣男性結識大陸女子,陸籍女子無法合法進入台灣,只好以偷渡方式坐船來台。或者是來台從事色情工作,而被不肖人蛇或雇主引進台灣,在當時也產生很多嚴重的社會問題。
陸經濟起飛 少見偷渡
而在移民署成立後,大陸經濟已經逐漸好轉,大陸人民不用偷渡到台灣也可有較好的收入,被收容者的身分已由專收大陸人民轉換為同時收容大陸和外籍人士。
時代變遷 收容角色轉換 靖廬不再神祕--中時
- 201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