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藍眼淚報到!北海坑道在地導遊拍到--自由時報

  • 2018-03-06
2018年第1張拍到藍眼淚在南竿北海坑道,拍照者為在地導遊林盛福。(圖/鐵仁休閒育樂公司)

2018年第1張拍到藍眼淚在南竿北海坑道,拍照者為在地導遊林盛福。(圖/鐵仁休閒育樂公司)

 【本報訊】根據自由時報6日報導,這幾天轉南風起霧,馬祖4日南竿、北竿飛機場全部因為濃霧籠罩飛機停飛,但是隨著濃霧而來的,還有馬祖觀光最吸客的法寶-藍眼淚;有遊客(馬祖日報註:應是在地導遊)林先生(註:林盛福)3月4日在南竿北海坑道內,用單眼相機拍攝到今年首次出現的藍眼淚,讓想欣賞藍眼淚的民眾大感振奮。
 這幾年馬祖觀光拜藍眼淚所賜,吸引無數旅客,每年從4月開始到馬祖朝聖,一睹藍眼淚的美麗,帶動馬祖地區觀光榮景,民宿一家家設置;如今北海坑道有遊客拍攝到今年的初淚,相信會帶動遊客提前來馬祖追淚。
 俗稱的「藍眼淚」到底是什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蔣國平表示,目前普遍說法有兩種,有人說藍眼淚是夜光藻(蟲),也就是渦鞭毛藻(蟲)的一種;另一說是介形蟲,或者是介形蟲吃了渦鞭毛藻(蟲)而發光。
 蔣國平率領的海大研究團隊2016年4月在連江縣南竿鄉介壽澳口利用單離培養,發現螢光生物為夜光蟲,同時7月份在福澳港與介壽澳口周遭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網進行大規模樣本採集,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將不同螢光素氧化?RNA定序出來,發現85.1%到97.2%的序列為夜光蟲所有,再次證明馬祖藍眼淚現象確實為夜光蟲所造成。「夜光蟲」就是馬祖「藍眼淚」中的發光生物之一。
 海洋中許多生物都具有發光能力,例如水母、發光蝦和發光烏賊均具有不同之發光器;夜光蟲發光為一閃即過,照片上看到整個海面均為藍色,是長期曝光的影像。實際上,如同在船上看到之情況,船破浪前進,在暗夜海上船隻兩側有許許多多藍色螢光小光點散布。
 動物發光有其目的性,例如,雌螢火蟲發光是為了吸引雄蟲進行交配,深海燈籠魚利用頭頂觸角之發光器發光吸引小魚,但是夜光蟲發光的目的,目前來說並不清楚,有研究認為在黑暗中發出生物光對外敵產生威嚇作用,或吸引更大型之生物攻擊夜光蟲之攝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