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修復鬧人才荒 一年僅139名畢業生--聯合報

  • 2018-11-01
 【本報訊】根據聯合報31日報導,全台待修的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蹟、歷史建築等)逾300處,文資修復人才卻面臨「老幹少、欠新枝」的困境,傳統匠師急速凋零,但全台文資修復系所僅5所,每年培養應屆畢業生139人。立委吳思瑤今在立院教委會以「文資修復人才荒如何補破網」為主題質詢,呼籲教育部和文化部重視文資人才的培育。
 近年不少文化資產修復遭「修錯」的厄運,如澎湖天后宮廟身灰色變白色,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將祖母骨灰放置處變公廁。吳思瑤認為,這是因為文資修復人才凋零、技藝未被傳承,造成台灣文資修復去脈絡化。
 吳思瑤指出,根據內政部公告的台閩地區傳統工匠名錄,近年有1/4匠師辭世,65歲以上匠師高達63%。此外,這些傳統匠師擅長的修復技藝集中於泥作、木作、泥塑等,但如日式瓦作、日式土水等日式建築需要的技藝,匠師人數是個位數。
 然而,全台文資修復系所僅5所,應屆畢業生139人,佔總畢業生的0.06%、藝文領域畢業生的0.3%。然而修復科系畢業生不多,產學鏈結更少,畢業生僅個位數進入產業。
 面對文資修復人才的急速蒸發,吳思瑤建議,擁有文資修復系所的大學,應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於文資修復,協助地方的文化資產進行修復。
 此外,文資修復審議委員多無匠師參與,古蹟修復或再利用的規劃設計、監造,也未硬性要求修復匠師參與,造成「重建築、輕工藝」的狀況 。吳思瑤認為,未來文資法修法時,應重新考慮匠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