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金門日報報導)應變極端氣候造成的乾旱,提昇地區造林林木存活率,以及精進員工造林知能,林務所引進造林利器「水寶盆」,進行海岸造林;日前更辦理講習,邀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及仁舟社會企業總經理王文蘭等抵金,先考察金門造林地並分享水寶盆在台灣海岸造林經驗,並帶領林務所外勤人員從種樹中,重新學習各項育林學基本概念,期許藉以突破現今造林面臨之限制,有效提昇造林成效與存活率。
林務所近年地區造林多屬於海岸地區的防風林,地點以排雷區、火燒跡地或其他惡地區域為主。造林能發揮防風定沙等功能,失去防風林的海岸線,少了自然的屏障,砂石流失等情況就會加劇,故在海防第一線植樹造林,以舒緩狂風、沙塵,對居家與農作物造成侵害,這也是每年於海岸造林的意義與目標。
有鑑於此,為提昇林木存活率,林務所於今年5月在歐厝、嚨口兩處造林地,測試以「水寶盆」在金門海岸造林的適性,經過同仁半年的觀察,目前試驗的300株幼苗,初估存活率達7成以上,且林木在目前缺水期仍能維持基本的成長,證實水寶盆於金門使用,確實有助於提升苗木存活率。
林務所表示,近期金門地區降雨量未達往年之一半,為應變極端氣候造成的乾旱,除了測試學習以造林利器水寶盆,解決造林地長期供水問題,希望不只可以節約用水量、節省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達到提高整體存活率的目標。因此,除了測試水寶盆造林外,日前也辦理講習,邀請水寶盆研發團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仁舟社會企業總經理-王文蘭等一行人蒞金,分享水寶盆在台灣海岸造林經驗與操作模式,林務所人員組隊代表參加,重新學習各項育林學基本概念,希望經由檢討過去造林績效較差的場域,重新認知可能的問題及改善方式。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於會中指出,基金會自2015年迄今,在台灣海岸種下50萬株樹苗,北從萬里、南至屏東都有基金會在各地造林的足跡,希望能實現打造台灣綠色長城的願望。此次首次到離島,在考察金門各主要造林地後,也向現場林務所同仁分享,台灣海岸林營造時以竹子做為防風編柵的方法,以及依風向及遮蔭程度配置適宜樹種是造林的必要性。程禮怡接續也解說及示範以水寶盆種樹,並帶領與會人員在林務所森林公園內進行支架架設、捆繩、水寶盆架設程序,一起種下豆梨、桃花心木及烏?等樹種,期許一同為地球降溫努力。
對於此次講習以及試以水寶盆進行造林,林務所造林課代理課長李振綱表示,海岸林的逆境有很多,包括烈日、鹹風、乾旱、與地區漲九降海水倒灌等,一棵樹要長大其實並不容易。藉由水寶盆,苗木可免於陽光直射、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速度,同時也減緩強風直襲及堆沙問題,讓樹苗有穩定的水源,提供適合的生存環境,近而能提高樹苗的存活率及成長速度,使成林的速度加快。對於林務所而言,長期可省下大量後續維管人力成本,而水寶盆以環保紙漿製成,約在一年內可自然分解。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也在此次交流座談中也反應出水寶盆成本較高等問題。鐘立偉表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近年在台灣媒合政府單位及企業團體,共同參與環境造林工作,經由複合材料科技的應用,顯著提升造林成效與存活率,讓更多人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因此,希望接續能透過基金會的協助,讓金門成為基金會第一個合作造林的離島,讓離島延續多年的造林模式及方法,克服目前氣候異常對造林的影響,有效提昇及永續全島之綠覆率。
金門林務所引進「水寶盆」成效良好 苗木存活率高達七成--金門日報
-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