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百萬觀光潮害慘生物種類銳減8成--蘋果日報

  • 2021-10-30
 2021/10/28(蘋果日報報導)近年年遊客量已逾百萬人次的離島小琉球,在觀光旅遊、島上廢水處理、全球極端氣候、及如今年6月下旬的中油漏油污染等影響下,在海洋保護署經費贊助,屏東縣政府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水鍇團隊調查研究,發現小琉球近年的生物種類及數量銳減約8成。小琉球環島各潮間帶生態都被發現大量生物死亡,如棘皮動物最多的肚仔坪,粗估海參死亡數就超過5萬隻,「各種生物的實際死亡數量無法估計」。
 台灣群島中唯一珊瑚礁島的小琉球,該研究計畫發表內容指出,過去兩年的科學調查中,至少看到三處著名潮間帶(杉福、漁埕尾及肚仔坪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無脊椎動物種類和密度,在觀光客上升至約100萬人次/年的近五年內,下降約8成,;島上最大的肚仔坪潮間帶,淪為台灣最早看到的「海膽荒礁」。
 該研究指出,除了人為觀光直接(過多人為踩踏等)及間接(生活廢污水等)影響之外,也包括自然環境氣候變遷問題(颱風、全球暖化等)。光是今天初的從長時的乾旱到7月下旬續十幾天的大雨;造成島上潮間帶海水鹽度急速下降,海水急遽淡化,有些潮間帶的高潮區及中潮區甚至降到0。
 且很不幸地,大雨後急遽轉晴高溫熾熱的天氣,原本就已虛弱的潮間帶動物,因退潮而暴露在高溫陽光下,受不了環境的劇烈變動,就在高潮區及中潮區造成生物大量死亡的情形。
 研究團隊指出,依據8月份的調查,小琉球大部分的潮間帶都有生物死亡現象,其中肚仔坪因棘皮動物(海膽及海參)數量最多;光是肚仔坪的中潮區死亡海參估計,即可能超過5萬隻(約是1/4至1/3)。海膽也最多的肚仔坪潮間帶,估計中潮區的梅氏長海膽死亡數量可能高達30餘萬隻。
 另外,在漁埕尾發現有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螃蟹及少量魚類的屍體(莫三比克圓鱗(魚由)、角蝶魚、天竺鯛);杉福有梅氏長海膽、蚓參、蠑螺、芋螺、寶螺、星蟲、螃蟹及少量魚類屍體(石狗公、裸胸鯙);蛤板灣有少量口鰓海膽死亡,中潮帶有不少馬糞海膽屍體,接近低潮區之硨磲貝也有死亡個體;花瓶岩則發現少量魚類死魚(梭地豆娘魚),高潮區至低潮區間海藻白化現象明顯;美人洞有蠑螺、海參及少量魚類死亡(關島小(魚由));海仔口及大福漁港也同樣有無脊椎動物死亡和海藻白化現象明顯。
 除了以上動物之外,杉福港北方、海仔口港西方和龍蝦洞等三地點,潮池內的許多珊瑚群體也呈現相當嚴重的傷亡現象,在近海面的部份因肉質組織死亡、腐爛而露出白色的骨骼,而較深的下半部分則呈現白化的不健康狀況,推測應該也是受到大量淡水入侵並滯留淺海表層的影響所致。
 研究計畫針對因極端氣候及人為等因素影響下,已成脆弱生態區的小琉球,應建立預警措施,減少對生態的衝擊。提出4項建議,包括建立有科學基礎之管理措施,減少人為的繼續影響。改善島上排水系統,減少雨水及生活廢污水排入潮間帶。加強對敏感生物的研究,提出合適的保育做法。建立生態的「韌性」(Resilience),讓生態系統遭遇自然、人為干擾或創傷後,盡速恢復自我修復的能力;建議透過科學調查尋找適合的區域作為核心保育區或生物微避難所,增加棲地韌性。
 參與研究計畫成員之一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這計畫不止小琉球,這計畫近年也都在台灣北部、東部等地海域進行,「小琉球的珊瑚礁生態衝擊是排最後的」,可說其現有的珊瑚礁狀況是台灣環島有珊瑚生態的調查中是最不好的。這研究是2015年後莫蘭蒂颱風後,小琉球珊瑚礁生態就破壞很嚴重,近年在加上極端氣候降大雨、觀光旅遊、島上廢水排放等,讓生態衝擊更加嚴重。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目前此研究計畫尚未結案,可能只是學術上先發布的初步成果。縣府鑑於近年小琉球時有觀光旅遊與生態保育的爭議事,故委託中山大學團隊進行此調查,希望能透過科學方法的調查,雖然未必能介入極端氣候的影響因素;但也希望能降低人為因素如觀客旅遊、排水等進行更好的控管指導,如該處今年就禁止島上潮間帶的夜間導覽,期盼能降低人為造成的生態衝擊,發展小琉球成觀光與生態兼具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