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岐和黃岐半島

  • 2012-12-15
2012-12-15 14:39 來源:福州日報■吳安欽
提起黃岐,生活在福州的人們很自然地想到“黃岐海鮮樓”“黃岐大酒家”等與海濱、海鮮有關的名堂。其實,黃岐早在30多年前就在全國聞名遐邇,其知名度遠遠超過了“連江”。
那是緣於她與寶島臺灣的一水之隔。
很多人並不知道,黃岐和黃岐半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
所謂半島,就是三面臨水、一面與山地接壤的陸地。半島,其實就是半爿的島嶼!
黃岐半島地處連江縣東北部,如一條綠色綢緞直伸東海。她呈“丫”狀鑲嵌在東海之濱的臺灣海峽西岸。有人形象地將她比喻成一枝橄欖枝。黃岐半島的出現,使連江海域凸顯“三灣兩口”態勢,即羅源灣、定海灣、黃岐灣和可門口、敖江口。還有一個圍海而成的大官阪墾區。黃岐半島水域島礁棋布,港灣眾多,海域廣闊,海產豐富。
在黃岐半島,分佈有連江縣的黃岐、苔菉、安凱、筱埕、坑園、下宮6個行政鄉鎮和浦口鎮的官嶺等村莊,共有70多個村島。全國十大魅力鄉村之一的官塢村就處在黃岐半島中部。半島總人口超過15萬人,約占連江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黃岐半島海域盛產海產品,村民群眾從事的基本上也都是捕撈和養殖為主的漁業,或者與海有關的副業,如海上運輸、海產品加工、船舶修造、魚網織補、網箱加工,以及魚苗、海帶苗、對蝦苗等的培育和以漁為主的商業。
黃岐半島海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丁香魚、海帶、紫菜、蝦皮、鯷魚、梭子蟹、鱟、鯧魚、海葵等歷來是海內外客商的搶手貨;苔菉和黃岐的魚丸享譽中外;紫菜和海帶也是名牌產品,暢銷各地;官塢培育的“連雜一號”海帶苗還直銷日本。連江,作為海洋漁業大縣名列全國第二位,應該說,黃岐半島功績顯赫。
黃岐半島歷史悠久。有兩個突出部,一個是苔菉鎮的北茭鼻,一個是筱埕鎮定海灣。這兩處仿佛是黃岐半島的“好望角”。它們不僅地勢險要,風大浪急,還是風光旖旎之地。有連江“海角”之稱的北茭鼻,海岸崎嶇,石狀千奇百怪。北茭鼻風大浪急,島礁密佈,鷗鳥成群,倘有心情,可坐擁其地,與大海、礁石、沙灘親密接觸,欣賞驚濤拍岸,別有一番情趣。定海灣卻是考古愛好者的勝地。他們對從海底挖掘出來的瓷碗、鐵器等加以考證,發現了定海灣水下沉船,以及豐富的礦沙資源,確定定海灣早在唐宋時期就是海上貿易淵藪之地。有史可證,有“會海重鎮”之稱的定海灣是明代殲倭一個主戰場。
黃岐半島還是風景秀麗的旅遊觀光之地,名山名寺遍佈半島各地,還有松皋龍井等多處名勝古跡。正在開發建設中的可門港,以羅源灣為依託,港闊水深,是具有多種海域優勢的天然良港,現在已建成可泊30萬噸級船舶的碼頭9個,還可建同類型碼頭20多個,是海峽西岸最大的新興港口。
而黃岐,只是黃岐半島的一個鎮區,但它卻是黃岐半島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岐,原名黃崎,又稱鳳岐,與馬祖列島一水相連。唐代曾號名崇德里,元代改稱二十六都,直到清朝。黃岐由始就是閩東南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通商貿易之地。在1979年之前,管轄27個村島,現在的苔菉和安凱兩個鄉鎮均屬於黃岐鎮區,是連江縣當時的第二大鄉鎮,這個半島以黃岐命名也由此而來。1981年分鄉後,黃岐除4個街道居委會外,仍轄有長沙、後侖、大穀、赤澳、古石等7個村莊。到現在,仍有不少外人將苔菉和安凱看成是大黃岐範圍。現在的黃岐鎮區,漁業經濟十分發達。當地1萬多漁民以海洋捕撈為主產業,有1000噸級以上的漁輪500多艘,小機船1000多艘。此外,還有海上網箱養殖區,養殖有鮑魚、大黃魚、螃蟹等20多個海珍品,海上貿易越做越大。海產品加工是該地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岐魚丸成了香透兩岸的名牌產品。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之後,黃岐成了馬祖的海產品供應中心,也成了馬祖“八八坑道”等酒品的銷售地。
黃岐,曾一度是壁壘森嚴的海防前哨,如今已經是東海之濱的漁業重鎮和旅遊勝地。一條環海公路從連江縣城直抵黃岐灣,使黃岐與省城、縣城的距離大大拉近。在黃岐,登上畚箕山,肉眼可以直觀只有8000米距離的馬祖列島。山中的防空地道和坑道外的喇叭、炮臺都成了歷史古跡。天然的後沙灣浴場成了黃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周邊的招手岩、雞母壇、煙囪山、仙人洞、情侶石、媽祖廟、觀音閣等景觀,美不勝言。一代文豪郭沫若,曾於1962年攜夫人觀光黃岐,並欣然題詩:
和暖如春意欲融,
嘉池山上鼓東風。
東西犬島波濤外,
南北竿塘煙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