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面面觀】創新教學要結合在地性 搭高鐵、捷運是台灣孩子習以為常,但對偏鄉、離島卻是陌生--人間福報

  • 2013-01-07
摘要:12年國教創新教學,國內教師提出要結合在地性,新北市烏來國中小校長李文旗認為,以交通工具為例,搭高鐵或坐捷運是都會孩子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但對偏遠山區或離島的孩子來說,卻可能相當陌生;因此老師在設計教法或編撰教材時,一定要考量在地性與生活背景,才能貼近孩子的日常經驗。
2013/1/7(原標題)創新教學,讓學習不只為了考試【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許多家長的求學時代,由教育部編撰的「課本」幾乎成為獲取知識來源的「唯一教材」,一成不變的教法更讓人將課本笑稱為「萬年教科書」;隨著教育改革這幾年日益開放、教材也逐漸走向多樣化,對一○三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教育部鼓勵各校教師能嘗試自己設計教案、創新教學。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脫離考試的束縛,成為願意主動學習的快樂學習者。」長年觀察教育現場變化,新北市三和國中校長張錫勳語重心長表示,過去受升學主義影響,在考試引導教學風氣下,教師教學往往只能「考什麼、教什麼」;學生為了考試成績,也只能「考什麼、學什麼」。
張錫勳認為,隨著十二年國教對升學考試的鬆綁,教師的教法也要跟著轉變,才能活化教學現場,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他強調,教育改革要成功,「傾聽與對話」是關鍵,教師要能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想學什麼、哪裡不懂,透過師生對話來幫助教師達到教學創新,再用創新教法來讓學生釐清問題、活用知識,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教師能教學相長、學生也樂在學習。
不只如此,教師之間的切磋也很重要。張錫勳強調,教師的「教與學」是一體兩面,教的同時也要懂得學,因此教師絕不能自己「關起門來教學」,無論是資深還是年輕的教師,都要多觀摩,他建議教育當局可以多舉辦「公開性的教學觀摩」,讓教師透過觀摩學習激盪出更多創新教學的火花,達到見賢思齊的成效。
對此,桃園縣青溪國中英語教師許箍敏也表示,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她試著改變教法與課程內容,設計「互惠式閱讀教學英語教案」,不是由教師來給標準答案,而是以「提問」方式訓練學生思考能力,讓他們從「發問」的過程中去了解自己哪裡不懂、觀摩其他同學的提問,從中學到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再只是被動地由教師傳授知識。
許箍敏表示,教學活化不能只仰賴課本,以英語教育為例,她建議教師除了課本上的單字與課文外,亦可借助網路來收集適合學生閱讀的英文小說或繪本,用像是角色扮演這類的方式使教學更生動。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 編撰教材
Q:創新教學要如何做得好?對於資歷較淺的新手教師來說,要如何透過創新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A:新北市烏來國中小校長李文旗認為,創新教學不能忽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重要性,才能一本其創新初衷。以烏來國中小為例,因為地處偏遠山區,學生多為泰雅族,所以教學時會特別注重結合泰雅原民文化。像台灣師範大學近年就與烏來國中小合作,共同推動原住民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計畫,將課本內容透過「教材轉換」的方式,融入泰雅族語與生活經驗,用學生的原住民母語來授課。一方面讓教材與在地生活背景結合,另一方面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母語能力,保存文化的根,讓泰雅族的語言與生活經驗「代代相傳」。
李文旗表示,老師願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當然很好,但創新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在地性。以交通工具為例,搭高鐵或坐捷運是都會孩子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但對偏遠山區或離島的孩子來說,卻可能相當陌生;因此老師在設計教法或編撰教材時,一定要考量在地性與生活背景,才能貼近孩子的日常經驗。
此外,他也談到小學校的自編教材困境。李文旗有感而發表示,對於編制大、教師人數多的大學校來說,各科老師「團結力量大」可以集思廣益、共編教材;但對教師編制較少的小學校而言,老師往往須身兼數職,同時擔任理化、生物、地球科學等不同領域教師,要編撰多科教材很辛苦。他建議,隨著十二年國教上路的時間愈來愈近,教育當局也應思考如何幫助偏遠小校、挹注教學資源,才能讓創新教學的願景在每個學校裡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