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v.s民意平衡 楊綏生:道德勇氣及民眾立場,施政有感--遠見雜誌

  • 2013-06-07
縣長楊綏生出席遠見雜誌論壇 分享城市治理與民意如何達到平衡(圖:遠見雜誌及連江縣政府提供)

縣長楊綏生出席遠見雜誌論壇 分享城市治理與民意如何達到平衡(圖:遠見雜誌及連江縣政府提供)

發表日期 / 2013/6/5【作者 / 遠見雜誌 攝影 / 蘇義傑】
當城市治理與民意相衝突時,如何達到完美平衡?《遠見雜誌》6月5日舉辦「縣市進步高峰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主持,高雄市市長陳菊、新竹縣縣長邱鏡淳、連江縣縣長楊綏生與會分享施政理念,暢談治理心得與如何達到選民的期待,引起與會者諸多迴響。
《遠見雜誌》從1996年起,首創台灣媒體之先,進行全台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今年甫發布2013年最新調查結果。今年特別將五都和其他縣市分開評比,並強調「進步獎」的精神,讓縣市自己跟自己競賽,希望縣市間透過良性競爭,提高地方治理的成績單。
其中,陳菊從去年4.5顆星,今年榮登5星縣長;楊綏生和邱鏡淳都是4.5星縣長,並分列最佳進步獎第1、2名。
主持人高希均表示,台灣人對於台灣的民主開放感到驕傲,但事實上,有時民意過度高漲時,變成高帽子扣在政府上,反而造成限制。他提問三位縣長,面對專家意見和民意衝突時,會如何選擇?城市治理和民意如何達到平衡?
邱鏡淳以新竹縣設立老人年金排富條款為例,在他上任前,新竹縣65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年金共9000元,但縣府團隊開會討論發現,再這樣發放下去,縣政府財力無法支撐,更無法進行建設,2010年公布設立排富條款。
消息一出,縣民反彈很大,當年邱鏡淳的民調只有三顆星。「光發錢,不建設,城市怎麼前進?」邱鏡淳說,當時縣政府另外設立縣民保險,也納入社會支援的急難救助,這些已經產生效益。最重要的是,遇到紛爭時,拿出善意,多溝通、多協調,相信老百姓都能夠理解。
高雄市長陳菊也面臨城市治理與民意相衝突的困境,她透過不斷溝通,拆遷了歷史悠久的公園路(拆船後的廢鐵、機械零件集散地,被稱為五金街)、市內的舊墳墓區,將公共空間還給市民。
「歷任市長沒人敢這樣做!」陳菊表示,首先,必須展現出決心,再分階段執行。不斷和當地里長與地方意見領袖溝通,向他們描繪她對高雄城市的願景,逐步化解民眾的疑慮。
去年7月通過博弈公投的連江縣,縣長楊綏生對於施政和民意的落差頗有心得。他說,念小學時,數學老師告訴他兩點間最近的距離是直線,但等到從政後,才發現「最近的距離,其實要迂迴前進。」
楊綏生認為,政府需要分辨民意究竟是多數人,還只是少數意見被放大的聲音,如果是少數利益團體造成的民意假象,必須具備抗拒的道德勇氣,凡事站在大多數民眾的立場思考,施政才能讓人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