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0 01:39 中國時報 【林博文】
最近閱讀甘迺迪總統的外交檔案,赫然發現他打算於一九六四年訪問中華民國台灣。但他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廿二日在達拉斯被奧斯華(五○年代曾服役於台灣屏東美軍基地)打死,他的訪台之行即永遠未能實現。
甘迺迪最後一次召集幕僚討論他的亞洲行程,是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那是他遇刺前三天。到白宮開會的人有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羅哲.希斯曼(Roger Hilsman)、白宮國安會主管亞洲事務的助理邁克.佛列斯特(Michael Forrestal,其父做過杜魯門政府的國防部長,後因憂鬱症跳樓自殺)和美國駐印尼大使霍華德.鍾斯。
國務院和白宮幕僚所擬訂的甘迺迪出訪亞洲計畫,行程長達十六天,包括七個國家:中華民國、日本、南韓、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但甘迺迪抱怨十六天太長、太累了,他希望能縮短行程,極有可能被刪掉的是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台灣是冷戰時代的焦點,且是一九六○年大選辯論的主題之一,而海峽兩岸的對峙和中共積極發展核武的傳聞,又是美國最關切的外交議題,因此甘迺迪訪台的機會極大。一九六○年大選辯論,民主黨的甘迺迪力主把金門、馬祖交給中共,以換取台海的和平;他同意美國協防台澎,但認為金馬與台澎安全無關。共和黨的尼克森則表示美國不能迫使台灣放棄金馬,否則將導致中共侵台,他又強調金馬問題並不是兩塊地皮的歸屬問題,而是自由、正義與道德問題。諷刺的是,十二年後(一九七二年)跑到北京朝聖、與周恩來簽訂《上海公報》、變相出賣「反共盟邦中華民國」的人,就是尼克森!
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和他的次子孔令傑在一九六○年大選時公開為尼克森站台,又發動華僑支持尼克森,甘迺迪當選後,國府駐美大使葉公超曾當面向他表達歉意。甘迺迪回了一句最典型的「西方式的不悅」的話:「我可以原諒,但我不會忘記。」毛澤東在大陸倒行逆施,實行「三面紅旗」,造成數千萬人餓死,蔣介石極想揮師反攻、跨海平魔,甘迺迪看到中情局從台北發回的密電說老蔣很可能會動武,即派遠東助卿哈里曼和國務院情報局長希斯曼(後升任遠東助卿)於一九六二年專程到台北,勸阻蔣介石反攻大陸。
甘迺迪任內對台灣還算不錯,至少沒有像當年最支持台灣的尼克森到最後卻砍台灣一刀。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曾於一九六一年七月訪美,蔣經國亦於一九六三年九月訪美,他們都曾到白宮拜會甘迺迪。甘迺迪的副總統詹森則在一九六一年五月訪台,和蔣介石會談三次。甘迺迪最擔心的是中共祕密發展核武問題,曾做過甘迺迪和詹森國安助理的羅斯陶嘗言:「六○年代最大的一件事,也許就是中國試爆核武!」甘迺迪曾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亞瑟.柯洛克表示:「中國有了核彈,整個東南亞就會被她吃掉!」檔案顯示,甘迺迪內閣曾熱烈討論未來如何摧毀中共核武。中共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成功試爆首枚原子彈,其時甘迺迪已不在人世。
甘迺迪如此關注海峽兩岸問題,而台灣又是甘迺迪的二戰老長官麥克阿瑟將軍口中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因此甘迺迪對台灣一直保持很大的興趣。如果甘迺迪順利出訪亞洲,則他很可能在一九六四年春天啟程,至少在四、五月以前,因一九六四年是大選年,他不可能在下半年出國訪問。甘迺迪在亞洲行程中未列入越南,原因為越南是當時最不安定的地區,越南總統吳廷琰和他的主管安全的弟弟吳廷瑈,剛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日在一場軍事政變中喪生,這場政變的幕後黑手就是美國。把吳廷琰趕下台,是美國二戰後最失策、最不可原諒的外交決策,從此後患無窮,終導致五萬八千美軍死於中南半島,而越南亦遭赤化。
甘迺迪生前唯一一次訪問亞洲是在一九五一年,那時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眾議員。一九五一年,甘迺迪在他的妹妹裴翠霞和弟弟羅伯特的陪同下,從事七個星期的九國之旅,其中包括日本、南韓(韓戰方酣之際)、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以色列。甘迺迪未能實現他的一九六四年亞洲之行,而使得艾森豪成為唯一一個在任內訪問過台灣(一九六○年六月)的美國總統。
甘迺迪競選辯論力主將馬祖交給中共,換取台海和平 1964年打算訪台--中時
- 2013-07-10

甘迺迪如此關注海峽兩岸問題,而台灣又是甘迺迪的二戰老長官麥克阿瑟將軍(上圖左,摘自網路)口中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因此甘迺迪對台灣一直保持很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