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誠」字雕塑 跨海躍上馬祖--民生@報

  • 2013-08-28
書法家董陽孜與連江縣長楊綏生在「誠」字雕塑。(圖:陳小凌/攝影)

書法家董陽孜與連江縣長楊綏生在「誠」字雕塑。(圖:陳小凌/攝影)

2013年08月27日【文/陳小凌】台灣海峽的風和大海,將書法家董陽孜以漂流木製作的「誠」字裝置雕塑,跨海躍上馬祖前線,今天晚間七時在馬祖南竿民俗文物館揭幕。在海風浪嶼之際,「誠」字裝置雕塑,結合馬祖詩人謝昭華等六位的人聲朗誦、南竿燕鷗潮汐和書法多媒體激盪的「心弦」音樂會,讓戰地馬祖增添一份藝術和人文的氣息。
在書法藝術的日趨凋零之下,董陽孜急切地喚起年輕人重視中國文字的珍貴與美,以誠心來省思「文字」在我們這個社會應該要被尊重的價值,她直言:「對岸中國大陸從今年三月起規定中小學校學生寫書法,而最標榜中華文化傳承的台灣的小孩,卻捨棄不學,馬政府執政以來,教育部長換了許多位,有哪位重視?」藉著這次「誠」字書法雕塑,期望召喚觀者共鳴。她用肖楠和紅豆杉等天然木,創作這高2公尺、寬3公尺、厚1.5公尺的誠字雕塑,這也是董陽孜首件書法立體雕塑創作。
「誠」在書法家董陽孜她心中,是臺灣的真價值,也是當前臺灣失落許久的瑰寶,更是每個臺灣人都要珍藏在心裡的一份信念。她說:台灣人心中都有愛,但愛裡如沒有「誠」字,這種愛就不是真的;她直言台灣需要找回「誠」的本質,讓這塊寶島回到是「誠實」的島。
對董陽孜而言,「誠」是藝術創作,也是人生。董陽孜說:自己在2008年瞥見101大樓外的Robert Indiana公共藝術「LOVE」及阿拉伯數字雕塑。「我們自己的文字,如此豐富,造型這麼優美,為何捨書法而用洋文?該是民族覺醒的時候了!」激發她構思將文字雕塑化的同時,第一個想到的字就是「誠」。
平面的書法如何雕塑化?董陽孜想到了奇木,因為「年輕時就愛玩奇木。」她與友人四處尋尋覓覓,最先發現的是糾結的紅豆杉,飛白的木紋肌理,「跟我的書法不謀而合,我一眼看出它是『成』字!」但這風化奇木不久即轉賣他人,沒想到時隔三年,竟又重新被她尋獲!之後她又發現如「言」字的肖楠,渾然天成的「誠」字如一體成形。
馬祖詩人謝昭華,擔任多年的馬祖連江醫院院長,現在是馬祖衛生局局長,他表示︰二十年前自己寫的詩「墨色狂想」,正是觀賞董陽孜書法,激發出靈感創作的,他認為「誠」是內心的思維,認識自己真正內心的過程,不但內心必須簡單明瞭,還要誠於心,形於外,影響四周的朋友。今晚心弦音樂會中,謝昭華將朗讀自己的詩作「墨色狂想」、「當青春斂翅沈睡」、「憂鬱藍調」。
董陽孜近年積極投入跨界創作,「現代年輕人不重視書法,我就策畫『追魂』音樂會,透過爵士藍調搖滾,讓他們願意親近書法,到各地學校讓他們聽爵士樂、聊他們對書法的感受,或是讓他們唸自己的詩作。」她常說自己的書法中就具有音樂性,而她常從這些重金屬樂聲中激發創作的筆勢。
「追魂」連續三年獲得藝文廣大迴響,董陽孜自己掏腰包擔任製作人,今年與作曲家林少英挑戰「電影•詩」的創作形式,攜手詩人陳育虹、向陽、以及爵士管樂的菁英,以詩所帶來的豐富想像與靈魂對話,撞擊出音樂、人聲、書法的跨界火花。而她這股對藝術的推動,讓這些樂手如小號魏廣皓、大提琴陳厚明等齊力無私奉獻支持。
「誠」字雕塑作品在馬祖民俗文物館展出到9月22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