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立體雕塑馬祖展出 誠創作靈感 董陽孜:氣出來的--中時電子報

  • 2013-08-28
董陽孜(左)「誠」字雕塑,於馬祖展出。董陽孜與連江縣長楊綏生合影。(邱祖胤攝)

董陽孜(左)「誠」字雕塑,於馬祖展出。董陽孜與連江縣長楊綏生合影。(邱祖胤攝)

2013-08-28【邱祖胤/馬祖報導】
當代藝術家用英文字母、數字的造型來作雕塑頗常見,用中文書法來作雕塑卻少有。書法家董陽孜耗時3年,以紅豆杉、肖楠等台灣奇木構成「誠」字書法雕塑,昨天在馬祖民俗文物館展出,同時舉行書法爵士音樂會,吸引上百位民眾參觀。
董陽孜表示,她從沒有「寫」一個字寫這麼久,美術系時雖修過雕塑,卻沒真正創作過立體作品,「誠」字是她第一件雕塑。
連江縣長楊綏生表示,「誠」字是每個人都應該珍藏的信念,卻也是台灣失落許久的價值。
現年71歲的董陽孜衝勁十足,每天都要寫大字,每年都推出展覽。談起書法雕塑的因緣,她說:「是被氣出來的!」
她說,2007年她看到台北101大樓委由美國普普藝術家羅伯.印地安納創作LOVE戶外調塑,心想:「為何不擺中國字的書法雕塑藝術呢?」後來又在大樓內部看到由阿拉伯數字1到9排成的雕塑,簡直氣炸了。
「我們自己的書法文字,造形這麼美,又充滿各種意義,為何捨棄中文而用洋文?」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促使她構思如何以立體雕塑呈現書法。
董陽孜看到社會亂象、政治人物缺乏誠信,因此以「誠」創作。她又思考,用何種材質來呈現?考慮到書法線條的流動性及生命力,決定以台灣奇木來呈現。
為了找到合適的木頭,董陽孜多次到苗栗通霄挑選,終於找到構成草書「誠」字的5個零件,簡單以鐵釘固定組合。
這件長7公尺、高3公尺的雕塑,外形看來就像一株飽經風霜、繁花落盡的千年神木,枝椏及老幹蘊含著書法意境,渾然天成,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令許多收藏奇木的行家讚歎。
「誠」字雕塑展出,也同時舉行「心弦音樂會」,作曲家林少英及魏廣皓、山田洋平等多位爵士樂手演出,還搭配著董陽孜書法的多媒體投影。
「書法的音樂是什麼?當然是爵士樂!」很多人聽到董陽孜的答案驚訝,多數人以為書法適合搭配的應是國樂,但她搖頭。
「我寫書法時聽莫札特,但如果要找到書法和當代音樂跨界合作的橋梁,我會找爵士樂,甚至重金屬搖滾樂。」
董陽孜從2010年開始推動「追魂」、「心弦」等系列音樂會,推動書法和音樂的對話。她邀請詩人朗讀詩文,並由林少英擔任作曲及策畫,推出多場音樂會。
董陽孜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線條和墨點就是音符;她相信每個人寫書法、看書法的時候,心中聽到的聲音各自不同。
2011年「誠」字雕塑在高鐵台中烏日站首度公開,之後陸續在台中市府廣場、台北101大樓、新北市政府、台南孔廟以及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展出。這次馬祖展出是第7站,10月將移師到宜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