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顧客難題就是無可取代的服務 以馬祖團滯留松山為例--Cheers雜誌183期

  • 2015-12-04
 2015-12【Cheers雜誌183期】旅行社和飯店間的關係很有趣,可以說是既合作又競爭。
 合作的部份,當然是一起幫顧客服務,但是旅行社為了凸顯它自己的價值,常會希望為顧客多爭取一些特別權益,難免造成飯店的成本和流程負擔。在溝通時,有些旅行社甚至會透過責難飯店,來爭取顧客支持,這就造成雙方的緊張,所以彼此間的互動是很微妙的。
 我認識東南旅行社的史清文協理已經20多年了,當時我是飯店的業務主管,他擔任東南旅行社的領隊。我常常看見他在飯店各單位間穿梭,熟到跟同事打成一片,但一旦碰到需要據理力爭的時候,他又能兼顧客戶需要,和以同理心來體諒飯店立場,當下就覺得這是個很特別的人才。最初是工作上往來,在認識他之後,逐漸變成朋友,到後來,我所有個人的出國行程,幾乎都委託他安排。
 這麼長時間下來,中間發生很多插曲,簡單舉幾個例子,就知道我為什麼喜歡「麻煩」他。
 突發狀況,更能凸顯專業服務價值
 有一次飯店辦員工旅遊,地點是馬祖。其中有一團一大早7點多趕到松山機場準備搭機,但是因為濃霧,馬祖機場不開,大隊人馬只好一直等,等到中午才確定無法成行。他們告訴我之後,我打電話給史協理,我說,大家都準備好出遊了,不想回去,怎麼辦?能不能馬上安排去別的地方?他馬上說他來想辦法。沒多久,我就接到電話,他問我改去日月潭如何?我說:「好啊,就交給你們。」
 這句話說來簡單,但背後可是個大工程, 一群人的活動要重新規劃,還有一大堆對外聯繫要立刻展開,但是不到1小時,史協理就全部解決,回報可以出發了,於是換成遊覽車,到機場去浩浩蕩蕩地把同事載走。雖然沒去成馬祖,但是那一次所有人還是玩得很高興。回來之後,我對大家說,這就是服務的價值。遇到突發狀況能做這麼好的應變,即使報價稍微高一點,我都覺得很值得。
 除了員工旅遊,我們的主管出國參訪也是委託他承辦。每去一個地方,我們都希望盡可能多去看附近的飯店,最好對方還可以有代表出來解說。做這種團相當吃力不討好,畢竟主管人數不多,中間的協調溝通又更加複雜,結果他不但接下來,跟我們的負責同仁頻繁討論,隨時更新進度,還會提供進一步建議,為行程加值。像有一次,我們本來只想去看日本的加賀屋,他就提出附近有家姊妹飯店,他們也很熟,可以順道一起去參訪。
 至於我自己,因為喜歡去些觀光客不常去的地方旅行,經常給他「出難題」,他也從來沒被難倒過。有一年,我要去日本的青森縣弘前市,它是個17世紀很繁榮的城堡城市,在日本叫做「城下町」,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但現在很少人去。把目的地告訴史協理之後,他很坦率地說他自己也沒去過,但他會委託當地夥伴幫忙,問清楚食宿路線。這樣我雖然還沒去,心裡已經很安心,因為每個細節的安排,他都讓我知道背後的理由。
 多想一點,客戶的倚賴會多很多
 對很多服務業工作者來說,或許覺得要把既有服務做到好,每天滿足顧客一般性的需求,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沒錯,不過反過來說,如果能幫顧客多想一點、幫他們解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不管是客戶關係或業務經營,都可以耕耘得很長遠,而且含金量愈來愈高。
 像史協理,本來跟我只是工作來往,結果我個人變成他的客戶,在打下信任基礎後,連公司也成為他的客戶,這種關係除了可以長期持續十多年,也會隨著合作深化,帶給彼此更多學習。當飯店參訪這麼麻煩的行程,他都能提供時,若是再有其他高難度客製化的業務,相信他也都可以接了。這就會為專業技術的提升創造一個正循環。
 很多原先帶有仲介、橋梁性質的服務,今天都因為科技進步和資訊暢通,消費者可以「自己來」而形成「去中間化」的效應,為從業人員帶來衝擊,事實上,旅行社也是其中之一。要不被取代,就得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在史清文協理身上,我看到的是外部嫻熟的人脈、內部動員機制的掌握、還有冷靜沉著的處事態度,這幾點都缺一不可,最後才能匯集成讓顧客豎起大拇指的服務。
 再日常的服務形式,都能鑽研出不同的服務層次和內涵,體會到這一點,就知道服務不是「會了就好」,它是怎麼學都學不完的學問!
 -------------------------------------------------------------------------------------------------------------------------------------------------------------
 史清文:旅程中的危機解除專家
 1968年次的史清文,第一份工作就在東南旅行社從領隊做起,22年來沒換過公司、沒換過跑道,這個紀錄還真嚇人。不過有趣的是,這並不是個「學以致用」的結果。畢業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他,半開玩笑說,因為中文系不好找工作,加上大學時開始在當時的桃園機場過境旅館打工,覺得喜歡與人接觸,就這樣埋下出社會後一腳跨入旅行業的種子。
 表面上看來是學非所用,但是口條清晰,說起話來思路分明,中文系的訓練顯然還是給了史清文在表達和溝通上很扎實的底子。
 理性面對抱怨,絕不「選邊站」
 打造一段美好的旅行,固然是旅行社的首要任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加上人生難逃的莫非定律,凡事盡如計畫反而不容易。碰到意外或突發狀況,如何當機立斷消除變數,面面俱到還能讓顧客盡興,這才真正考驗旅行業工作者的功力。畢竟,「買張機票、訂個飯店,這些動作都很簡單,」史清文說,最能凸顯旅行社服務價值的部份,在於危機因應和處理客訴。
 作為旅程中整合其他服務的介面,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解決問題,最需要冷靜以對。有時顧客難得出遊,卻遇到狀況,不免現場情緒失控,「我花了錢,你就要給我合理交代」、「退錢退費賠償」……都是常見的反應。有些領隊為了贏得客人好感,帶頭跟著起舞、鼓譟,表面上看是為顧客爭取權益,但在不理性的溝通下,一來未必真能得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再來,也破壞和合作企業的信任關係,長期來說,反而不利於服務的經營。
 所以碰到這種場面時,史清文第一件事絕不是「選邊站」,升高對立溫度,而是想盡辦法安撫客戶,大家坐下來談,了解各自的立場和考量之後,再找出共識。
 有一次,他帶團碰到住宿飯店的溫泉水質出問題,面對顧客抱怨,年輕的飯店小老闆直接對史清文說:「你幫我擺平他們。」儘管氣氛緊張,史清文倒沒有亂了陣腳。他帶著雙方代表先喝杯咖啡,休息一下,緩和氣氛。顧客當然不高興,可是站在飯店角度,退費也有困難,這該怎麼辦?史清文想起過去碰到國外飯店處理的經驗,表達誠意有很多方法,靠的是心意和態度,其實不見得全是錢的問題。
 於是他回頭建議飯店,不妨送個小禮物,有貼心和精緻包裝,另外隔天加碼提供一頓更豐盛的早餐。說到底,捨得花錢出來玩,大家期待的都是“kimoji”好,這時要做的不是互踢皮球,應該是一起全力恢復顧客的好心情。
 或許就是這種同理心,讓史清文在外部往來夥伴間,廣泛累積出肯定和口碑。事實上,高度互信的外部支援網絡,往往也在他需要配合和協助時,提供了有力的後援。
 只要贏回一個顧客,就有機會再服務
 第一時間總能臨危不亂,除了來自史清文的自我要求,在東南旅行社20多年,各部門歷練完整,熟稔公司文化和運作,則讓他在決策和調度時,更加游刃有餘。
 史清文指出,公司每隔半年都會進行教育訓練,模擬碰到狀況時的通報機制和反應SOP。東南的好處是,願意授予負責人足夠權限,比如碰到導遊帶錯客人的護照,機場送機人員可以先用公司卡幫客人買下一班飛機的機票,讓他拿到護照後,盡快追過去趕上行程。「當下克服問題最重要,其他事情回來再談,」他說。縱使增加成本,但公司上下都認同,不見得每一團都非賺錢不可,只要能贏回一個顧客,下次就有再為他服務的機會。
 平時,內部會做各種實務分享。像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時,當時在九寨溝都江堰風景區的領隊朱大剛,反應敏銳,馬上把附近路邊攤的蔬果全部收購下來,確認團員食物、飲水暫時無虞後,再徒步9小時到成都求援的過程,就是個知名案例。
 而最近一個例子是,史清文人在國外休假時,接到客人電話說因為母親過世,必須趕快從德國法蘭克福回台,卻偏偏直飛班次不是每天都有。感受到顧客人在異鄉的焦急,史清文透過電話遙控團隊作業,順利找出最快路線,讓對方先飛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再轉機以最短時間回到台灣。
 在史清文的座位上,留著各種客人送他的紀念品,每一個都註記著友誼和記憶。承接過形形色色的各種「任務」,「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也做不到,」他謙虛地說,因為有協作無間的同事和主管支持,才能每次使命必達。當然,這也就是他能始終堅守崗位,樂在其中的理由。
 新聞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