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尋找「神話之鳥」調查全紀錄 農委會12日遷徙路徑發表會--馬祖日報

  • 2017-07-13
發布:2017年7月11日、上傳資料:農委會林務局推廣科
日期:2017年7月12日上午10:30
地點:農委會記者室
 農委會林務局在12日「神話之鳥」燕鷗跨國遷徙路徑發表會前夕,透過youtube上傳由委託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台北鳥會等調查,攝影師梁皆得拍攝製作影片,發表會當日現場介紹。
 首次揭密「神話之鳥」及鳳頭燕鷗跨國遷徙路徑記者會由林務局主辦,連江縣政府、澎湖縣政府、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台北鳥會、澎湖鳥會、馬祖鳥會合辦,向全國民眾首次公開「神話之鳥」及鳳頭燕鷗不為人知之神秘面紗。
 大部分畫面調查研究團隊今年4月6日展開棲地整地、佈誘鼠籠、搭建觀測小屋、放置假鳥等。今年與往年最大不同的是在中島以及鐵尖島搭建簡易觀測小屋,設有精密儀器等,利日後燕鷗棲地觀察工作。燕鷗是每年5月至9月會由南方飛來馬祖無人島礁繁殖。
 
 ◎影音相關新聞:
 歷經10年研究,鳳頭燕鷗遷徙路徑揭密,最遠至緬甸--2017-07-13馬祖日報
【記者吳嘉榮報導】歷經10年研究,馬祖、澎湖鳳頭燕鷗遷徙路徑之謎終於解開,研究團隊利用衛星發報器追蹤鳳頭燕鷗結果顯示,夏季燕鷗於馬祖等地繁殖結束後,會兵分兩路南下,一路橫越海峽東南駐足於菲律賓,一路循大陸東南沿海飛往中南半島的越南、泰國、柬埔寨,最遠甚至抵達緬甸,以新南向路線跨國遷徙。
國際上對鳳頭燕鷗的繁殖遷徙瞭解甚少,農委會林務局及連江縣政府自2008年委託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團隊與台北鳥會,執行黑嘴端鳳頭燕鷗及鳳頭燕鷗保育研究計畫,長期進行族群數量監測、繁殖島嶼整建、假鳥招引策略、遠端監測技術研發、成幼鳥繫放與衛星追蹤等研究。
澎湖縣政府與澎湖鳥會團隊2015年亦投入攜手合作。歷經近10年努力不懈,黑嘴端鳳頭燕鷗在台灣的棲息繁殖與跨國遷徙行為終於有了重大發現。今年截至6月的調查統計,共紀錄到28隻黑嘴端鳳頭燕鷗,馬祖26隻、澎湖2隻和7200隻鳳頭燕鷗,大部分都棲息於馬祖燕鷗保護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及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內,確定馬祖及澎湖兩地都是神話之鳥的重要繁殖棲地。
為串聯鳳頭燕鷗繁殖地(馬祖、澎湖)與渡冬地(國外)兩端的保護熱線,解開遷徙中繼站之謎,研究團隊利用與黑嘴端鳳頭燕鷗共同遷徙且共域生殖之二級保育類鳳頭燕鷗,裝置衛星發報器進行追蹤,以推演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遷徙路徑。
馬祖於2008、2016和2017年共繫放20隻鳳頭燕鷗,澎湖則於2015和2016年共繫放4隻鳳頭燕鷗,統整24隻背負衛星發報器的燕鷗所發出之軌跡訊號,發現8、9月期間澎湖及馬祖兩地鳳頭燕鷗會兵分兩路南下離開台灣,一路在菲律賓,另一路在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度過冬天,這個大發現,即將延伸台灣燕鷗保育研究新南向。
另一值得關注議題,經分析2016年馬祖鳳頭燕鷗的衛星資料時發現,金門周圍海域也是鳳頭燕鷗活動熱點,顯見台灣海峽周邊澎湖、馬祖等離島地區之無人島嶼及保護區,均是提供燕鷗繁衍生息的重要棲地。另外資料也顯示,馬祖和澎湖兩地的鳳頭燕鷗來源組成比例有所差異,馬祖75%的鳳頭燕鷗族群來自中南半島,澎湖則是75%族群來自菲律賓。因大陸浙江的五峙山、韭山列島也是黑嘴端鳳頭燕鷗跟鳳頭燕鷗繁殖地,袁教授團隊繫放研究也確認兩岸四地其實是互通的大族群,彼此間有許多交流,衛星追蹤結果也顯示繁殖季時會在兩岸各地來回移動,包括了覓食或繁殖棲地的交換使用。
連江縣產發處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馬祖的瑰寶,每年能吸引許多賞鷗遊客前來,將持續與研究團隊進行棲地整理與管理維護工作,提供燕鷗更好的繁殖棲地,讓燕鷗每年均來造訪。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無論澎湖或馬祖,對鳳頭燕鷗而言都應視為一個大棲地,藉由整合連江縣、澎湖縣、台大研究團隊、台北鳥會與在地澎湖鳥會及馬祖鳥會力量,促使在地民眾瞭解與認同燕鷗生態保育的必要,強化地方與燕鷗生態的連結,開創了台灣中央、地方、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合作的典範。
首次揭密「神話之鳥」及鳳頭燕鷗跨國遷徙路徑記者會12日上午10時30分於行政院農委會記者室召開,由林務局主辦、連江縣政府、澎湖縣政府、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台北鳥會、澎湖鳥會、馬祖鳥會合辦,向全國民眾首次公開「神話之鳥」及鳳頭燕鷗不為人知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