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智/台北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加拿大籍學者王愈超與其研究團隊耗時兩年調查,昨日公開證實台灣西南部海域為罕見中華白海豚的出沒棲地,而且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為獨立族群,不同於香港與中國大陸,推估目前族群量不會超過兩百隻,呼籲政府推動積極保育作為。 這項西部沿海海豚族群調查計畫為海峽兩岸合作研究計畫,由香港鯨豚研究計畫、香港海洋公園保護基金與海生館教育基金會共同贊助,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執行完成,由二○○二至二○○三年共進行十一航次的海上調查,多次目睹中華白海豚在通霄到濁水溪口出沒的蹤跡。 參與計畫的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成員楊世主表示,台灣過去中華白海豚只有零星擱淺與目擊中華白海豚的紀錄。例如在金門與苗栗等地區,國際學術界一般以為是鯨豚迷途闖入台灣海域並未將中華白海豚視為台灣海域出沒的鯨豚,然而,歷經兩年海上調查,證實台灣西南海域不僅是中華白海豚的出沒棲地,而且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為獨立族群,完全不同於香港與大陸族群。 王愈超也說累積十一航次海上調查結果,最大曾發現中華白海豚家族集體活動,約有廿隻,在家族中有許多灰色的幼豚,也有帶著寶寶的母海豚,這些母海豚多呈粉紅色,有時在海上也會只出現單隻個體,出現地點以河口淡水與海水交界為主。 根據研究人員推估,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量最多不會超過兩百隻,最少恐怕只有卅隻,確切族群量需要近一步調查研究。最主要發現地點集中在通霄到濁水溪河口,不過,楊世主說,從北部淡水河口至七股都有可能是中華白海豚出沒的海域。 楊世主指出,中華白海豚不僅族群數量少,繁殖率也低,壽命雖可達四十年,但是,九至十四歲才進入性成熟期,一般懷孕期為十一個月,哺育期間超過兩年,換言之,約三至四年才會產下一胎,一隻母海豚終其一生約只能產下七、八隻海豚。 然而,最令研究人員憂心的是,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非常靠近海岸,分佈範圍也很窄,棲息地常與人類活動重疊,人類活動常導致這類海豚瀕危。 王愈超表示,此項鯨豚發現與研究不僅是台灣生物界新紀錄,也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獲得國際鯨豚研究界重視,目前香港與大陸都設立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區進行保育研究,台灣西部海域過度開發行為是否危及該族群生存,政府單位應該謹慎評估保護。農委會保育科技正林耀源說,目前設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仍有諸多困難,未來需要邀集相關專家學者評估研究後才能決定。
中華白海豚 西南海域現蹤
- 200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