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澳門基督教聖公會北區青年發展中心最近完成「澳門少女親密關係危機研究」報告指出,有部分未婚懷孕少女冒險到大陸非法墮胎,同時對性的認識只局限於生理上,缺乏價值觀及人格上的認知。 聖公會北區青年發展中心建議政府,為未婚媽媽提供完善的支援服務,並加強學校、家庭的性教育。 聖公會北區青年發展中心於今年三至九月進行有關調查,期間訪問了二十三名年齡在十二至十八歲的少女,當中有五名是學生、一名就業青年及十七名失學待業青少年。雖然受訪人數甚少,不足以代表全澳少女對親密關係的態度,不過亦反映時下青年人對戀愛及性的看法,以及瞭解他們處理親密關係的手法及求助模式。 中心主任嚴若芝表示,在十二月份推出調查的目的,是希望在聖誕前夕警醒青少年男女,在節日狂歡時亦要保持保護自我的意識,同時以理性的角度,從多方面抉擇應否有性行為。 現時雖有不少學校推行性教育,不過內容未能追上時下青少年對性的看法,如學校的性教育只停留在男女性器官的分別、中學生應否談戀愛等,青少年實際需要的,是對性的瞭解。基於他們對性的認識只局限於生理上,其實他們更需要價值觀及人格上的性教育。指出正確的避孕方法,來更正一些坊間不實的避孕措施,更能有效增強時下年輕人對性的認知。 她指出,在整份調查報告中,最突出的是少女北上到大陸珠海墮胎問題。他們從朋友、家人等管道得知,在珠海一帶買成藥或非法墮胎很容易,導致情況嚴重。反映受訪者不清楚澳門墮胎法例,也不知道求助管道和機構。 報告建議政府應設立本土青少年保健中心,因為受訪者誤以為澳門有類似香港的「家計會」和「母親的抉擇」。設立本土青少年保健中心,提供支援未婚媽媽的服務,並有護士作婦科檢查、提供驗孕及懷孕前驗身服務。 雖然澳門墮胎是犯法,但婚前性行為的年齡下降已成為不爭事實,因此政府有必要設立未婚懷孕的處理機制及程式指引,考慮現時的墮胎法例可否設有配套服務,為未婚媽媽提供更多醫療及情緒支援。中心鼓勵政府投入資源,向醫療部門、學校及社會服務團體廣集未婚懷孕資料,為修訂法例及完善配套服務作好準備。
澳門部分未婚少女到珠海墮胎
- 20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