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
教育部將於二月底公布「九年一貫學習成就評量檢定指標」,提供各縣市與學校作為研發學力檢定測驗的參考。但國教司強調,屆時將不研發全國統一的檢定工具及辦理全國性學力檢定,改為授權地方自辦;學者則認為不宜,建議教育部應有全國檢定機制。
教育部長黃榮村曾經於前(九十一)年全國科學教育會議後宣布,將委託學者研發國中小學九年一貫學習成就評量檢定指標,並以小三、小六、國三為優先檢測對象,教育部隨即委託臺灣師大心測中心進行研究,最近草案已經出爐,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評量研發小組昨日聽取專案報告。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明清指出,學者依據現行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修訂出的評量檢定指標,將於二月底定案公布,提供全國縣市及國中小學作為課程評量依據,目前並已陸續進行種子教師對於新指標的解讀宣導與訓練,未來學校評量除傳統紙筆考試,希望能發展出更多元的評量工具,例如建立學生實作成品檔案、英語聽力、對話、改寫作文等。
臺師大教育與心理輔導系教授林世華進一步指出,這些評量指標,也將作為九十四學年起國中基測出題依據,而為了解課程實施成效與城鄉差距,也有必要依指標設計出學校、縣市及全國性的不同等級檢定工具,其中全國性檢定應以國英數等主要工具學科為主,且可與國際比較。
縣市方面,林世華建議,可視地方需求設計不同標準的檢定工具,例如臺北市與其他縣市的英文檢定字彙標準可能不一,且像閩南語等鄉土語言教學,也可由縣市地方層級進行追蹤檢定,建立學生學習成效追蹤評量及課程改善參考,檢定成效不佳的學生更應進行補救教學。
林世華並表示,一旦政策性決定要辦理全國性檢定,心測中心將依新修訂的評量指標建立多元題型模組或題庫。
但針對教育部是否將依原來的說法研發全國統一的檢定工具並辦理檢定,國教司昨日表示,教育部目前傾向改為代縣市政府蒐集已經由民間出版業者或部分縣市如臺北縣、澎湖縣等研發出的檢定題庫,提供給各縣市作為自行研發檢定工具的參考,並自內檢定測驗。
對於教育部突然變卦,學者則認為不宜。林世華說,全國性的檢定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國英數等工具性學科,更應有全國一致標準的檢定測驗來客觀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了解課程改革方向是否正確,施測方式也可相當多元,除了抽測、縣市輪流施測,甚至可將部分題目融入學校段考、月考,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考試壓力。
全國學習檢定教部變卦授權地方自辦
- 200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