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瞭望 從錢尼訪中看台灣被邊緣化趨勢

  • 2004-04-18
 (中時電子報)傅建中 美國副總統錢尼已結束在中國三天的訪問,他此行在美中關係上沒有任何突破性的發展,包括台北和北京同感焦慮的台灣問題。台北可能感到欣慰,錢尼拒絕北京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並重申在台灣關係法下出售武器給台灣的義務。錢尼還指出,美國提供武器給台灣,中共在台海對岸部署瞄準台灣的飛彈要負很大的責任,錢尼這樣針鋒相對的強硬回應(tough talk)大概會讓台北安心之餘,還有點興奮,不過,錢尼的談話,不妨視為二○○二年十月江澤民(新聞、網站)在德州和布希高峰會時提議撤除飛彈以交換美停止對台軍售的續篇。本來美國對江的提議打了回票,說是這等事應由北京和台北直接談。現在錢尼拿中共的飛彈把切斷對台軍售的要求頂了回去,不無舊事重提以飛彈交換軍售的弦外之音。可是中共對台的武力威脅並不僅限於飛彈,如僅因中共撤除飛彈美國就降低對台軍售,中共就達到了他迫使美國削減軍售的目的,對台極為不利。
 錢尼在對台軍售的堅定立場絲毫不令人意外。須知台灣空軍目前的主力F-16戰機即是錢尼當國防部長時批准的。當然F-16的最後決定權在老布希總統,可是錢尼若不支持,後來的結果就難說了。據李潔明大使對記者透露,他在國防部擔任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時有次陪錢尼去澳洲訪問,在飛機上為錢尼分析中共取得蘇愷27型戰機已使台海的軍事均勢失衡,美國應重新考慮拒售高性能戰機給台灣的政策,錢尼不但聽了進去,還囑李潔明回到華府後把分析寫成報告呈閱批示。知道這段歷史背景,即不難了解錢尼在對台軍售的堅定立場。在這個問題上,他是一以貫之的,何況他身邊還有一位對台向來友好的中國專家葉望輝呢(Stephen Yates,原為傳統基金會的中國事務研究員)。葉始終主張美堅守對台承諾,強化其安全的。

 在和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新聞、網站)、溫家寶(新聞、網站)、曾慶紅、江澤民等人的會談中,錢尼強調美國的政策是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反對改變台灣現狀等都是意料中事,錢尼在延擱一年之後,終於訪問北京的最大意義在和中共當局進行「戰略對話」(strategic dialogue)。布希上台後,中共由「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一變而為「競爭者」,錢尼是這一政策觀改變的幕後要角,如今錢尼親赴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握手言歡,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雖未完全恢復舊觀,但對話則落實了。這是繼去年溫家寶訪問華府四個月之後,美中之間又一次的高層對話,今年美國大選之前,布希總統也有機會與胡錦濤會晤,加深雙方的對話。相對的,台北和華府的溝通管道雖然暢通,層級則不可同日而語。

 在華府和北京交往與對話頻繁之際,台北卻成了美國憂心忡忡不可測的首都。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夏馨中途折翼,美國學界重量級的中國專家紛紛撰文,或對台灣的政治發展搖頭嘆息,或警告下一次的戰爭可能就在台海,這些負面的形象早已掩蓋了台灣的民主成就。對台灣素表同情的學者沙特最近在一公開的集會上說,他對台灣總統的選舉結果感到「悲哀」(sad),沙特說此話時,面容憂戚,而且連說了兩次sad,也就是在這個會議上,沙特說,與其美國無法控制台灣,莫若與中共加強合作,增進關係,以防止彼此間為台灣發生衝突,這是仿效美國對南韓的外交作法,現在華府由於漢城對美國在北韓核武問題上,主張對平壤採懷柔政策,與華府歧見頗深,導致美國藉北京而非漢城來牽制北韓。一旦華府與北京聯手防範台北,台灣在美中台三角關係裡式微的趨勢是必然發展。最壞的結果是台灣在不知情下,在美中交易裡被犧牲,雅爾達密約出賣中國是前車之鑑。

 十一月的美國總統選舉,假如民主黨重新當政(可能性不小,目前的民調是布希落後凱瑞十個百分點),凱瑞成為白宮的主人,郝爾布魯克掌國務院(紐約時報說郝是國務卿的熱門人選),那陳水扁政府的好日子就不多了。郝爾布魯克一向不喜台灣,以他強悍的作風,豈會容忍阿扁為推行他自己的建國方案,而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