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新聞網)抗憂鬱劑使用普遍,但科學界最近發表了兩篇報告,指其有引發兒童自殺的危險,藥廠卻刻意隱暪,而孕婦使用則可能影響胎兒發育,讓人對這類藥物安全性的疑慮再起。
刊載於最近一期「刺胳針」醫學期刊的報告,分析了6項已發表和6項未發表的研究報告,結論指出,藥廠明知道「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對兒童不僅沒用,且會提高潛在的自殺危險,卻秘而不宣。分析發現,這類藥品除了禮來藥廠的百憂解外,其他藥品都是危險大於療效,有必要標示警語。
雖然大部分SSRI藥品的適應症並不含18歲以下憂鬱症兒童,仍有醫師開藥給兒童、青少年使用;英國和美國衛生當局已對這類行為表示關切,或建議醫師勿開藥給兒童。
研究指出,生產這類藥物的葛蘭素史克藥廠的內部備忘錄顯示,負面的試驗結果不能對外發表,因為會損害藥品形象;但這份備忘錄上個月外洩,刊載在加拿大一份醫學期刊上。不過,昨天台灣葛蘭素史克藥廠則說,他們並未隱瞞這些資訊。可能是已投到相關的醫學期刊卻未獲刊登所致。
此外,美國國家毒物計畫(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的專家顧問小組指出,孕婦服一般劑量的百憂解類藥物(學名fluoxetine),會使嬰兒出生體重較輕、易嗜睡,有的較易緊張不安,或有呼吸問題,這種影響可能來自懷孕末期子宮內的藥物接觸。
報告指出,這種影響可能是可逆轉的,但還須長期追蹤。此外,這種藥物會進入母乳,新生兒血中亦可發現其存在;而美國地表的水也發現有這種藥物,可能來自服用者排出的尿液和糞便,科學家建議應作進一步的研究。
不過,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沈武典表示,這些報告的內容其實都不算新。像SSRI會提高自殺傾向,早在1988年就有人提及,病家為此控告藥廠也至少有3例,但尚無人勝訴,因為憂鬱症患者本就是自殺高危險群,這究是疾病的一部分、或服藥的副作用,因果關係很難釐清。
他解釋,臨床上確有病人服藥改善病情後自殺成功,但這可能是因藥物使其食欲、體力變好,但認知功能的恢復較慢,在體力好轉時,負面思考尚未改變,反使他們較有力氣執行自殺的念頭。
醫師強調,抗憂鬱劑雖可能提升自殺傾向,但不應因噎廢食,只要醫師嚴密監控,仍可用藥;而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日前也為此發表聲明,呼籲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周遭親友則應注意患者服藥初期的情緒變化,以防不幸。
至於孕婦服藥對胎兒的影響,沈武典說,以前也有人報告過,但新生兒體重較輕、易昏睡、或躁動不安等表現,都是暫時性的,待藥效過去,多半即恢復正常,所以,醫學界至今認為,整體而言,抗憂鬱劑對孕婦和胎兒算是安全的。
孕婦服抗憂鬱藥 恐影響胎兒發育
- 200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