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記者鄭大行/縣府報導
金門縣長李炷烽昨日接受比利時「時報」與盧森堡「言報」的訪問時,對金門擺脫不了「工具」角色的宿命表示感慨,也強調金門海岸沿線還有許多地雷尚未排除,呼籲國際人權組織共同關切,也盼中央政府能重視。
比利時「時報」亞洲版主筆德渥特,盧森堡「言報」副總編輯啟弗等人昨日在行政院新聞局秘書莊熙欽陪同下,昨日來金參訪,並安排專訪縣長李炷烽。
曾主跑政治新聞的言報副總編輯啟弗表示,過去從書籍、新聞上對台、海局勢有相當瞭解,也很關切金門於冷戰時期站在兩岸對峙最前線的處境,此次能來到金門一睹真貌,機會相當難得。兩人也對試辦中的小三通以及金門未來發展前景表示關切。
李炷烽在答覆時,先向兩位記者簡單介紹了金門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並針對小三通實施現況指出,往來於金廈航線的旅客有八成是台商,且三年多來旅客人次從二千人成長到去年的十六萬人,今年預估可突破三十六萬人,金廈定期航班也將在六月份恢復為每日六班。
不過李炷烽表示,過去五十年來,金門一直扮演著「反攻跳板」的角色,所實施的「戰地政務」,讓台灣、金門成為實質上的一國兩制。李炷烽說,盧森堡在德、法戰爭期間,曾夾在兩強之間,處境尷尬,相信將心比心,當能體會金門人的心情。而目前實施中的小三通,在開放人員與貨物往來的同時,又設置了諸多不合理的限制,李炷烽感慨,金門始終難以擺脫工具性角色。
此外,金門海岸沿線,在國共高度對峙期間,被軍方佈設了大量的地雷,這種不區分軍民與敵我的武器,早為國際社會所唾棄,但金門卻還有大量的地雷存在,與總統陳水扁標舉「人權治國」的口號大相逕庭。
李炷烽也指出,台灣經常向國際社會呼籲,尊重台灣的自主性,但回過頭來面對同屬一國的金門,卻始終沒有尊重過金馬等偏遠離島的自主性,讓人相當遺憾。
李炷烽認為,開放的金門才是繁榮與富庶的開始,呼籲中央尊重金門的主體性,採行開放、務實的兩岸政策,讓包括全國同胞、大陸人民與外國人在內的所有旅客,能自由選擇是否經金門中轉,讓金門充分發揮中轉功能。有關海岸線地雷的排除,也呼籲國際人權組織共同關切,督促中央儘速全力投入排雷工作,掃除金門發展的障礙。
德渥特、啟弗對金門的處境感同身受,建議金門多把握與中央對話、溝通的機會,同時鼓勵縣長不必灰心,兩人將透過國際媒體輿論的力量為金門發聲,也為金門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昨日到訪的盧森堡「言報」副總編輯啟弗,前後曾三度來台訪問,對我國態度友好。「言報」則是盧森堡的第一大報,成立已有一百五十五年歷史,發行量八萬七千份,在當地市佔率達八成以上。比利時「時報」亞洲版主筆德渥特,同樣對我國態度友好。「時報」原名財經時報,是比利時最重要的經貿專業報紙,去年起改版為綜合性報刊,讀者人口約有十萬之眾。
金門李縣長接受比利時「時報」盧森堡「言報」專訪:籲國際人權組織關切金門排雷問題
- 200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