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官兵對辛亥革命應有的認知 步三營營長 黃芝溪

  • 2003-10-13
清末民初,一群滿腔熱血的青年烈士們,秉持心中一股浩然正氣,與滿清政府展開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碧血之戰,此即辛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僅開創中華民國的新生命,更象徵我國由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新里程。因此「開國」的意義是開啟了二千餘年封閉的政治體制,邁向一個開放多元的新社會,人民有了參政的權利,成為國家的主人,不但確立中華民國的民主政體,也開創憲政宏猷,以下就辛亥革命國軍官兵應有的認知述列如後: 一、近年來,中共不斷擴張軍備及其武力犯台的野心,台灣海峽並非可以憑恃的天險,光靠國軍戰力亦非萬全保障,唯有全民堅定「生命共同體」的共識,落實「全民國防」的理念,為捍衛中華民國而努力。 二、根據憲法,中華民國國軍必須效忠國家,愛護人民,為捍衛國家生存發展,與百姓安全福祉而努力,並有「同島一命、休戚與共」,保衛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戰的體認,這不僅是憲法所賦予的使命,也是全體官兵必須戮力以赴的責任,更是我全軍官兵無可旁貸的重要天職。 三、以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唯有「準備戰爭」才能「確保和平」,而建軍與備戰即是「準備戰爭」的要務,為防範遭受敵人猝然而至的襲擊,我們務須抱持「毋恃敵之不來,恃毋有以待之」的態度,時刻具備「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提高敵情警覺,強化戰備整備,厚植國防戰力,做好萬全應戰的準備,始可有效赫阻敵人,達到預防戰爭,確保和平目標。 四、年來,由於政治環境變遷,國軍官兵應超出狹隘的黨派、地域觀念,擺脫個人利益與情感糾葛,以國家安全及全民福祉守護者自居,服膺民主憲政體制,嚴守分際,堅持中立及超然立場,落實「政治中立化,軍隊國家化」,專心戮力於戰訓工作,做好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 總之,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歷經革命奮鬥的結果,而革命事業的發韌,正是一種為實踐民族尊嚴、民主自由、民生富裕的理想,和不屈不撓的開國精神。緬懷先賢先烈不惜犧牲一己之性命來造就中華民國之誕生,使中華民國成為自由、民主、均富的現代化國家而努力不懈。今天我們生活在具備現代化國家基礎的環境中,應深刻體認革命先烈不畏艱難的精神,為捍衛中華民國,持續推動民主憲政而努力,再次締造辛亥雙十的光輝,確保我國家的生存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