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滿江紅有所感 馬防部:一兵鄭智元

  • 2009-02-09
 於休假期間,四處欣賞馬祖南竿風景,偶經忠烈祠,看見外牆上題著岳飛的滿江紅,在蕩氣迴腸的字句中,令人有所省思,岳飛的滿江紅大家從小到大耳熟能詳,但在服役的我或許有更深的感觸。
 還記得大學時期,教授藉由心理學分析中國文學,如此特別的教學指導方式,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課堂上就曾以岳飛的滿江紅與文天祥的正氣歌做分析比較,其中探討到「風骨」二字,而所謂的「風骨」,即是風力骨氣,藉由人的言行舉止展現出來,亦可透過文章表情達意,皆可視為其中的核心價值與信念,也可說是靈魂、精神。
 在馬祖服役期間,長官們時常以「德重於才」期勉防區官兵弟兄,並且強調軍人「武德」之重要,然而「武德」即是軍人的靈魂,更是王師之本,現今為期一年的義務役,或許感觸沒有那麼深,但在部隊生活中體會到「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道理,從中培養責任心、榮譽感,學習明是非、辨義理,這無非是待人處世之道,更是將來出社會就業的專業倫理。
 武德精神即是「智、信、仁、勇、嚴」,國軍執干戈以換和平、止戈為武,透過武力換取國家和平為最終目的。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一個具有健全武德精神的民主國家,其主權、領土、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到侵犯,必先透過領導者的決策化解干戈,其次利用國際外交排除危機,最終需發動必要的武裝攻擊。所以,具備健全武德精神的國家,其戰爭目的講求正當性。
 《易經•師卦》中說明出師需呼應天,其中的「天」就是指正當性,領導者必須有德,君子有德上行下效,萬眾一心。戰爭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戰爭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是相較之下兩國之間的軍力何者損失最低!戰火中人民是最痛苦的,需要面對顛沛流離與烽火連天的生活。身為國軍弟兄,須瞭解何謂「武德精神」,並且加以強化,國軍弟兄不僅保家衛國,亦須將心比心為本國人民與他國百姓著想。
 穿上軍服,就代表著軍人身分,應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從小到大,家庭為人格教育的養成,學校為知識教育的培養,軍隊除了專業上的訓練,更講求品德操守。待人之道首在誠信,團體生活需互助互信,無論社會身分地位,在軍中皆一視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軍隊生活中,每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學習他人長處為標榜,並以他人缺點做為借鏡,常言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皆是在強調才能的重要性。
 軍人志節與武德代表著國軍的精神,現今兩岸關係日益趨緩,但國防安全不可鬆懈,要有「備而不戰」之憂患意識,以及合理化、制度化、專業化的訓練,並解嚴守紀律。因此,從平時的有效訓練,與國軍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即可見之,其皆代表著自身為國軍身分,總而言之,武德教育從自身做起,發揚建軍精神,齊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