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那段戰地歲月 本文節錄自馬防部99年度認識隊史徵文比賽第三名/作者:唐寧

  • 2010-06-19
 馬祖,隔海與大陸閩江口、黃岐半島與羅源灣遙遙相望,距離台灣足足兩百零五公里的綏遠小島,卻在國共內戰時期,一肩擔負起保衛疆土的重責大任。「島孤人不孤,人窮志不窮」,先總統蔣公在踏上馬祖這塊土地時,便為這地處偏遠,卻位居重要前線之地劃下註解。馬祖之名起源於媽祖傳說,當我們從空中俯視那三十六座星羅棋佈的島嶼,就像是懸於媽祖之手的一串念珠,象徵著媽祖庇佑全島軍民長年安康,因此媽祖的信仰力量在馬祖地區絕對不容小覷。起伏的丘陵地、蜿蜒的海岸線,加上堅硬的花崗岩,便組成了今日的馬祖大地。南竿現為馬祖地區第一大島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且為連江縣中心所在,是馬祖目前的政經和文教中心。
 烽火連年的歲月,使馬祖進入了近四十餘年的戰地軍事相關管制,所有地區皆劃為軍事重地。翻閱馬祖人的記憶,鬼斧神工的坑道、震耳欲聾的砲擊、日復一日的演習…,這些肅殺的片段拼湊起軍民一心、同島一命的意識。在戰火連天、視人權如草芥的氛圍中,馬祖列島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解除戰地任務,還政於民。而隨著兩岸趨向和平的狀態下,當年保家衛國的軍事設施,福澳港邊鮮紅的「枕戈待旦」,已轉變成馬祖吸引觀光客的一大賣點。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後,國軍逐次轉駐馬祖列島,馬祖便躍身成為防衛台灣第一線。兩岸之間隨國際關係進入冷戰時期,國軍與中共軍隊在馬祖海面和空中也發生不少零星戰鬥,而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四場戰役,更奠定了馬祖捍衛疆土的崇高地位。民國三十七年「膠東掃蕩」,由師長葉佩高指揮官親臨戰場,全軍弟兄無不士氣旺盛,掃蕩膠東地區,精誠團結、行動迅速惟此次戰役致勝主因。而後民國三十八年之「青島轉進」,於山東城陽地區與共軍激戰一週,因軍民合作、肅奸防諜工作嚴密,聯繫得當獲得大勝。接續而來的「廣州保衛戰」,雖因倉卒應戰失去主動,陷入「上下不相屬,左右不相應」之窘境,但我軍以寡敵眾,誓死保衛疆土之意志,大大提振了我方之士氣。至民國四十七年共軍趁我方歡度春節之際,派遣魚雷向我方突擊,但我方德安戰艦早已掌握,駐鐵板艇艦集中火力,將敵方突擊之魚雷全部擊沉,此次「馬祖濱海戰」為我軍史上重要一役。
 今日的馬祖防衛指揮部,依舊佔據著台海兩端軍事的重要地位,雖隨著政局的開放、兩岸之間的三通貿易往來,國人對於軍事防衛已逐漸放鬆戒心,但島上身著迷彩的熱血弟兄,依舊不畏烈日寒冬按表操課,維持著極高的戰力。誠如隊徽欲表達的團結、忠貞,及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效忠國家、保護人民之信念誓為中華民國軍人至高無上的奉行原則。而由第二十任指揮官張慶翔所設計之隊旗「躍馬雲臺、捍衛北疆」,則以白馬躍升之勢,牽引出馬祖捍衛民主與疆土壯闊之美。
 卸甲後的馬祖,以兼容並蓄的文化結構,一路發展至今日。經歷了半個世紀,隨著大環境的衝擊,政治的變遷與人事的更迭,所有的軍民依舊在這裡安身立命,「軍民一心、同島一命」似乎已成為馬祖地區最佳的寫照。島上隨處可見的戰時痕跡,浪花中隱約浮現的艦艇,隨著港邊波濤一起一落,往往令人不勝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