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隨筆 決策/莒光步兵連-葉峻廷

  • 2017-12-25
 在你的一生中是否有某些時候在做選擇時猶豫不決呢?假設某天經過一間麵包坊,裡面陳列各式各樣美味的麵包,當你決定走進店裡要買一個物超所值的麵包時,眼前看著玲瑯滿目的麵包,腦海中卻是像在做一場哲學辯論會似的,不知道要選哪個才會覺得物超所值,人生就是不斷在做選擇,但常常面對選擇時會猶豫不決,或是做完選擇後卻又後悔,在心理學中有個名詞稱作「決策障礙」,當你在進行決策時往往會受它的影響,導致你猶豫不決或是做下錯誤判斷,至於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心理學專家表示,這種心理反應的根源在於內心缺乏安全感及感情因子,例如完美主義者、自卑心理等。
 過去我們總是習慣跟隨多數別人的意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投票表決,久而久之當我們需要進行單獨決策時卻會開始猶豫不決;也有些人是凡事要追求完美,面對所有選項進行評估時,卻因每個選項都有其優缺點,舉棋不定最後什麼都不敢選。
 在管理科學中為了解決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被這層心理因素影響,因此將各選項的優缺點進行量化,讓選項能在同一個基準點上做評估,選擇收益最高的選項放棄其他選擇稱為「機會成本」,藉由機會成本的選擇,可以為目前的問題得到最適合的解答;但是藉由量化選項、評估到選擇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問題對決策者本身來說就是小問題,這過程就顯得浪費時間,使得決策者最容易忽略評估這個步驟,轉為憑感覺做選擇,但未經過評估而做下錯誤決定,最後就因機會成本過大,產生後悔的感覺。
 生活中不乏這種情形,畢竟要做重大決策的機會相對來說本來就占少部分,但其實機會成本的運用上,是以捨棄的概念作為比較。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你只顧慮到眼前所失去的東西,就不斷的活在懊悔中,如何會得到快樂與自信?也很難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直到失去後再後悔,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因此,心態上的轉變就顯得格外重要,遇到事情應以正向的心態面對,多考慮「我在這個決策中所得到的。」而不是強調「我失去了什麼。」,減少心理產生的負面情緒及壓力,增加決策的自信,在長期的練習與培養下,往後在面對事情時就不容易再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