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孔子/中正國中 黃盈裳

  • 2003-10-25
孔子在教育、學術上有極大的貢獻,孔子的知名度可想而知,從小到現在我已讀過不少有關孔子的文章,講到孔子就讓我聯想到「至聖先師」,這可以說是孔子的另一個稱號,而且許多老師也把孔子的教學態度當做自己的楷模。 孔子生於極為動亂的時代|春秋末年,在當時的年代無論是政治、社會秩序及人心都處於一種紛亂的狀態。 孔子的父親是一位中級武士,母親是繼室,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去世了,他的幼年非常窮困,而且母親不是正室,當然就會被正室欺負,所以孔子所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子曰:「吾少也,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句話就是孔子幼年最好的詮釋了。 孔子在十五歲時立志向學,在現在有許許多多的作文題目都是,我的志向、每個人的志向無奇不有,有醫生、教師、當碩士::::等。但是真正有去努力實現的不多,但孔子的一生都在學習當中,直到老年。 在三十歲時,孔子涉獵「詩經」、「書經」、「禮記」等經典不間斷的學習,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原則,在這個時候政局將他捲入其中,但孔子卻沒有間斷自己的理想。 孔子四十歲時開始從事整理古籍的工作。這時的孔子已收了不少弟子,也形成了「孔門」、「儒學」,在那時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受教育,但孔子的每個學生都很貧寒,而孔子開創平民教育,也施行了「有教無類」的精神。 孔子喜歡的個性是「剛毅木訥」,最討厭的是「巧言令色」,孔子本身也是這樣! 孔子是開創平民教育的先師,所以就有了至聖先師這個稱謂,在孔子約三千名弟子中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這些都是日後儒家的主流人物。 孔子的偉大不只在教育上,當弟子出意外時也表現出悲天憫人的胸懷,孔子在七十一歲時失去了一位愛徒,孔子非常的傷心,但在他周遊列國時從沒發生過這樣的情形,顏回的死讓孔子有如痛抱西河,這樣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孔子的另一位心愛弟子子路在衛國兵變中遇難身亡,屍體還被剁成肉醬,孔子就命令餐桌上不准擺肉醬,歷經喪子、痛失愛徒,一波又一波的打擊後,孔子病了,七十三歲時過世,就這樣結束了孔子的一生,因這件事傳達出孔子對弟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