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類的各式發明中,影響生活最巨大的,非服裝莫屬。
在尚未進入文明社會前,原始人類多半以從大自然中方便取得的獸皮、樹葉及藤蔓等材料製作衣服,當時的目的,只是為了驅寒避蟲罷了。隨著文明的進化,人類開始有了人我之別的概念,遮羞成了當時穿衣的主要目的。男女有別,吸引異性眼光則形成了新的穿衣目的;而後再進化成為社會模式,階級制度則影響了服飾的選擇,於是衣服不再是衣服,反而是一種階級識別的發明。
封建體制下,貴族的綾羅綢緞與平民的簑麻棉葛,在款式與質地上天差地遠。在官場制度裡,一品高官的紫緞黃袍與九品芝麻的皂帽青衫大相逕庭。即使是同一個人,每個年齡層該有的服飾也是不同。小男娃兒、志學少年、出仕官人;垂髫娃童、及笄少女、出嫁婦人,都各有表彰年齡身分的服飾。甚至在今日現代文明社會中,神父修女、僧人尼姑,各種神職人員各有其宗教服飾;醫生護士、水手船長、警消,各行各業,都以服裝做出屬於他們職業的識別碼。
正因為我們習於以個人的衣著判斷其身分年齡甚或宗教信仰,以致於當不同文化交流時,對於服裝的看法,可能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一個保守的回教徒女子,遇上一個打扮時尚豔麗的都會女郎,可能彼此都會嫌棄對方的裝扮;如同揮霍無度的人遇上量入為出的人,難保雙方不會馬上一陣互相批評。其實,如果能熟知文化差異,互相尊重,旗袍與迷你裙為何不能牽手逛街?
衣服的出現,使人們便於防蟲避寒,便於遮羞、吸引目光,便於作為身分職業的識別。雖然出現文化習俗的差異時,難免會有誤會產生,但這些正是服裝影響人類生活的明證!
影響生活的一項發明/中山國中 劉宸瑄
- 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