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大業精誠 」/黃錦月(台南)

  • 2002-07-19
 在西醫界,像跋涉在非洲蠻荒地帶的醫聖史懷哲,固
然比較少有;但有慈悲的愛心,崇高的情操,足可為其
他醫師楷模的人也很多。在我國亦有更多的醫者事跡,
令人肅然起敬。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他著作「千金方」一書,「論大
業精誠」有段話,譯成白話是這樣的:「醫師為病人治
病時,要神安心清,不要存名利的慾望;要有深摯的同
情心,要抱為眾多病人解除痛苦的志願。有病人前來求
醫時,不問其社會地位如何、貧富情形、年齡大小、容
貌體態、俊美醜陋,也不論病人是諸親好友,甚或和他
有過不愉快的衝突,看到病人的痛苦,都要視為自己的
痛苦••••。」正由於他對病患一視同仁,熱心醫治
,醫術卓越,深得人民敬愛,所以他死後,人們為了懷
念他的仁心仁術,在他的故鄉陝西耀縣北十五里的孫家
源村,立碑建廟,恭稱他為藥王。本省某些地區,在秋
冬之間,給「保生大帝」做大拜拜,祭奉的神,據說就
是這位孫思邈師醫。

 唐代另一位名醫韋慈芷,曾是武后的御醫。年老退休
回鄉後,仍不辭辛勞,到處奔走施醫贈藥,為病人解除
苦痛,深受朝野的愛戴。當他死後,人們為了尊敬他,
也為他建了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