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看到教育的理想與實際的缺失,雖然甚不
相容,但教育的理想可以從實際問題的理解上建構起來
。作者Gardner先生對美國教育缺失的批判是徹底的、
大刀闊斧的,但他的刀法是細緻的,對準肌理的,他在
指出了黑暗面的同時,提出了「追求理解」這樣一個洋
溢著文化理想的全民教育目標。一方面他是解牛的庖丁
,另一方面他肯定了超越教化的心靈。它讓我們看到的
不是一線曙光,而是教育一片青天,最黑暗的就是最光
明的,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有了希望,一切就有了希望
。所以我們必須用較廣闊的胸襟、恢宏的態度,坦然面
對種種針對國內教育脫序、失敗與錯亂所做的批判。
教化背後雖曾匿藏權威的黑手,權威也常假藉教化,
但教化本身要揭櫫的,是學術性的權威,因之,勢必由
學術權威所支撐的體制來保護。然而兩者之間的辨正關
係,引發出我們所面臨的教育改革的難題,已不是一個
妥協與否的論爭,而是如何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在正命
題與反命題之上,求得綜合命題。拒絕教化的心靈,卻
有值得肯定的積極性,但不幸的事,他極容易淪為反知
的情緒。如何讓互斥性的抗爭,轉化為重建心靈的力量
呢?讓心靈
超越教化的心靈 Howard Gardner/藍萍(馬祖)
- 200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