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是您的跑不掉,不是您的爭不來。因此,我們在功名利祿面前,若能泰然處之,不爭不搶,寧願吃虧而不佔便宜,那就算是「做人」成功了。而且,說不定您就是個「有福」之人。朋友:或許您認為在眼前「功利」社會中,這未免唱高調,是超乎凡塵「理想」言論。其實不然,近來筆者閱讀「明史.湯和傳」中史料記載歷史典故,有感而發罷了。謹摘錄片斷,供朋友參考與體會。 「湯和」,字肅臣,和「朱元璋」是同鄉好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郭子興」初舉義旗時,朱元璋和湯和都「投奔」郭營,成為其部將。朱元璋獨率軍行動時,不少將軍因與朱元璋官位相等,不肯聽朱元璋指揮,湯和雖然比朱元璋還大三歲,卻能「恭謹」地聽朱元璋指揮號令。朱元璋平定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和北逐蒙元過程中,湯和「效忠」於朱元璋,屢立戰功。但朱元璋為人「猜忌刻薄」,往往對功臣宿將的「過失」記得很牢,當年,湯和據守常州,由於實力較強,在朱元璋、張士誠等群雄中間舉足輕重。有一次,湯和向朱元璋請求一件事,朱元璋沒有答應,湯和「酒後」曾說過賭氣的話:「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意思是,我投靠誰,誰就會得天下。湯和當然沒有投靠張士誠,而且是後來「消滅」張士誠的「主要力量」。但是湯和酒後的這番話,經由「有心」人士傳到朱元璋耳裡,就成了一樁使朱元璋「耿耿於懷」的事。 朱元璋「平定」中原後論功封官,不少「明初」將領都被封為「公」,但朱元璋有意算湯和的「舊帳」,故意說湯和「征討」福建時,放走陳友諒同黨,致使「閩地」發生叛亂,而且回師途中又被敵人襲擊,導致兩名部將陣亡,所以只封湯和為「侯」。洪武四年,湯和受命為征西將軍去討蜀地,因遭遇對方扼險抵抗,又值江水暴漲,他率領兵馬比其他兩路較慢進入四川。他到重慶後,接受蜀地軍閥「明昇」的投降,並將明昇押入京師。然而,湯和回到京師後,朱元璋幾次當面指責湯和行軍遲緩,湯和只有叩頭謝罪的分,什麼封賞也沒有得到。洪武十一年春,湯和據守延安,迫使「蒙元」殘部伯顏乞降,功不可沒,朱元璋終於封湯和為「信國公」,但是此時朱元璋仍沒有忘記,湯和當年在常州說的醉話,並將湯和的那個「錯誤」鐫刻在封湯和為公的「鐵券」上,要湯和牢記自己的錯誤。鐵券其記載:「其封信國公也,猶數其常州過失,鐫之券。」而史書上記,明初開國元勳和朱元璋的關係,「親不過岐陽,舊不過東甌」。「東甌」指死後被封為「東甌王」的湯和,岐陽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岐陽王「李文忠」。喜歡閱讀歷史的朋友們,想必看過這片斷「史料」刊載。 洪武十八年,思州少數民族首領叛亂,湯和同楚王「朱楨」前往征討,俘虜四萬,擒其酋長,次年凱旋回師。此時,湯和要求退隱了。他乘閒暇之際,找機會對朱元璋說:「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湯和這時恰是征蠻立功回京,不請功卻提出退休,時人大惑不解。其實,湯和的話恰對朱元璋心思。由於當時朱元璋已五十九歲,年事已高精力減退,疑心加重,不想讓諸將久掌兵權,但又不便說明,這時湯和「主動」提出,朱元璋「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並為諸公、侯治第」。「中都」即朱元璋故鄉安徽鳳陽;「並為諸公侯治第」,用意很明顯,即明白暗示功臣宿將「效法」湯和,趕快交出兵權,去安享富貴。可是其他功臣舊將都沒有醒悟,沒有「理解」朱元璋這樣做的用意,他們還照樣按原來的「思維」貪圖功名,建功立業,妄想在政壇上大展身手,「最終」在胡惟庸、藍玉兩樁冤獄中遭到「株連」。 「中都」的新宅第落成之後,湯和和妻子胡氏到宮中向朱元璋告辭,正式回中都「養老」去了。朱元璋這時開始對湯和「格外優待」,完全不念湯和當年常州的「不敬之言」了。退休後的湯和不但安享富貴尊榮,而且朱元璋對他也「恢復」老友加同鄉的情感,有時特命湯和兒子「迎接」湯和到宮中宴會慰問,賞賜湯和的御用食品酒類絡繹不絕。敘舊時常述兒時的朋友,和興師後所經歷的艱難都很有感情。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湯和死於「中都」宅第中,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諡襄武。從正式退休到病逝,首尾十八年,湯和安享富貴,而且躲開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刀鋒。 朋友:這則歷史故事,不知能讓您體會多少?但筆者以個人閱歷「淺見」,在人生重大轉折抉擇時,對世俗事務看淡些、看遠些,只要我們懂得捨得,無形中我們已有真正的獲得啊!看看遠山,看看大海,拋棄世俗煩雜事,那您我所擁有的,只會比別人多,而決不會比他人少。「怡然自得」這是萬金難買的境界,朋友;相信您我都能擁有「它」!
浮世心得論/要懂得捨得,才真正獲得!/丘吉幹
- 200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