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到快樂和痛苦的時候,所指的其實是快樂與痛苦的經驗,我們所說的其實是某種與人類心靈直接相關的事物。我們很明白的是:身為人類,自然都有一種想要快樂的慾望,以及克服痛苦的希望。 為何我們無法享受我們所追求的長久快樂呢?何以我們如此經常地面對痛苦與悲哀?宗教學的解釋是,我們的心在一般狀態下充塞著狂野而無規則的念頭與情緒,而由於我們缺乏馴服它們所需要的心智規範,我們根本無力控制它們,結果就是我們被這些念頭與情緒所控制,而念頭與情緒則又經常受制於我們的負向衝動,它們極少是由正向衝動所控制。因此我們得逆轉這個循環,以便念頭與情緒不再聽命於我們的負向衝動,我們才能夠獲得對於自心的控制力。 轉化心境與心靈所需要的心智律儀或規範不是能夠強迫得來的,它必須以自願接受為基礎,也就是說,它是基於個人認為某些特定態度與生活方式是有益的,而其它則是有害的這種認知。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自願開始認真遵循這些心靈的律儀。而這種依循修心之道來行事的方式,才是轉化心靈的唯一方法。而檢視想法與情緒如何生起於心的方式則是透過內省。我們都非常自然地生起種種不同的想法與情緒,至於為何會有這種現象,根據佛教哲學的說法,我們的許多念頭與情緒之所以會萌發,乃是來自過去的習氣與業力。如果我們只是祈願自己的慈心與悲心能夠增長或認知到自己必要轉化心境都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再三努力,持續地培養內在的正向層面,而其關鍵就在於不斷下工夫之後的熟能生巧。 痛苦的原因乃來自於我們的業行,而業行又是受到潛藏的負面想法與情緒所引發;至於負面的想法與情緒,則又來自於我們的投射與想像,其根源就在於我們對於實相的錯誤知覺。根據宗教學,對於空性的直觀能夠真正消除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無知與錯誤知覺。經由個人的省思,我們能夠領悟到自性或心識的本性是中性的;既非惡、亦非善。我們也發現,許多的負面想法與情緒乃根源於我們對世界實相與自身的根本誤解。接著我們也學到,對於空性的直觀可以對峙這種錯覺,且可以消除所有的心智煩惱。因在空性之中,一切負面想法及染汙的情緒方能被清除與清淨。
修煉快樂的方法,用宗教的態度轉換心境/標檢局 吳天培
- 200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