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君是我國婦女運動的前驅,也是最早熱心贊助國民革命的志工。 滿清末年,她是廣州一個最負盛名的女醫師,但她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樣,同時以行醫作為傳播新知、鼓吹革命和團結群眾的手段。在她的鼓勵和教育下,許許多多熱愛國家民族進步的知識婦女,紛紛加入革命的行列,為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滿清政府的專制和封建勢力的迫害而奮鬥,因而奠立了我國婦女運動的初基,也促成了整個革命陣容的壯大和發展。特別對於中華民國的建立,她更有偉大卓越的功蹟。因為辛亥革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當武漢戰爭開始的時候,革命軍處於劣勢,曾遭受嚴重的挫敗,是她,設法將英勇善戰的革命領袖黃克強先生從上海秘密護送到武漢,才解除了革命軍事的危機,爭取了最後的勝利。她的這一行動,實際上更決定了滿清政府覆亡的命運,開創了國家嶄新的前途。因此,她的一生對於黨國的貢獻實在是非常鉅大的。 張竹君是廣州人。她雖在頑固守舊的大家庭中成長,但思想非常開明前進,很早便立志學醫,要做救人濟世的事業。 為了實現這個志願,少年時代,她便考入廣州多寶大街柔濟醫院附設的夏葛女醫學堂讀書。這個學堂是美國基督教會辦的,教師大都是外籍女醫士,設備很完善,管教也很嚴格,而她又聰明好學,所以四年以後,她就以最優異的成績,在該校畢業,成為一個造詣很深、技術很好的女醫師。 由於她在這四年中接受了進步的、科學的西方教育,思想也跟著更加激進,畢業以後,對當時腐敗的滿清政府極度不滿,對迫害婦女的封建制度更極度憤恨,決心要貢獻一切,為改革現狀而奮鬥,為改進閉塞落後的社會而努力。因此,她成為同一時期的女青年們中一個先知先覺者,最早選擇了革命的道路。 她將革命工作和自己的職業生活結合起來,積極而又沈靜地去做。 第一步,她利用自己的職業接近群眾,更在群眾中建立了信譽。雖然當時的社會風氣還很閉塞,多數人不信任西醫,但她藥到病除的高明醫術,卻改變了一般人這種落伍的觀念。加以她有崇高的醫德,對於貧苦的患者,常常施診施藥,予以救濟,所以不久以後,張竹君的名字傳遍了廣東,成為婦孺皆知、最得人們信仰的良醫。 接著,她便熱情地展開革命的宣傳工作。起初是在自己的診所外面,附設了一所福音堂,每逢禮拜六和禮拜天,廣招群眾,演講基督教的福音,實際上,她卻儘量利用傳教的機會,批評滿清政府的殘暴和腐敗,鼓吹革命,灌輸民族主義的思想。所有聽講的人,也大多是熱情的知識青年,而並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 後來,她又在廣州市區的珠江兩岸分設兩個醫院:一個在荔枝灣,叫做褆福醫院,另一個在河南柳波橋,叫做南福醫院。同樣的,這兩個醫院都是定期舉行演說會,傳播革命理論,成為最得群眾歡迎、影響力最重大的革命宣傳機關。 她以這樣簡樸的方式推動了革命思想啟蒙運動,不久便獲得非常宏大的效果:許許多多的男女青年,在她的啟發下覺醒了,熱烈地獻身革命事業,堅決地奔赴救國救民的道路! 日子久了,張竹君成為南方革命青年團結的中心。 圍繞在她四周的,都是些熱血沸騰、醉心革命的愛國青年志士,如功業彪炳的革命元勳胡漢民先生,殺身成仁的革命先烈史堅如先生,都是她最接近的朋友。當時她們都已自動的加入革命組織,負著重大的任務,在廣州秘密活動。為了他們的安全,她不惜自己冒險,千方百計的加以掩護。她經常租了一艘大遊船,每逢革命黨人集會的時候,便載著他們在珠江中流飲酒賞月,實際上卻讓他們在船上大膽而熱烈地討論時局的動態,策劃革命的謀略。所以革命黨最初在華南的發展,得力於她的幫助很大,而革命黨每一重大事件的決定,也都有她的意見參加。雖然每次所策劃的義舉都不幸受挫,但她絕不灰心,永遠堅定地鼓勵和策應同志們繼續奮鬥。 與此同時,她更致力於婦女運動的推進。徐宗漢、莊漢翹、史憬然,這些不朽的革命女英雄們,都是她的知交密友。在她的指導和支持下,她們組織「女異軍」,建立了歷史第一個革命婦女的秘組織,又在她的策劃和主持下,她們設立了育賢女學,開華南女子教育的先河。她們像一群拓荒者,勇敢而辛勤地為中國婦女運動開闢了光明遠大的前途,奠定了堅忍不拔的基礎。 她雖然靜靜地為革命工作,時間久了,畢竟引起了滿清政府的猜忌,招致了地方上封建腐敗惡勢力的仇視。 反革命者費盡心機,要打擊和迫害這位女革命鬥士。因苦於找不到真實的證據,便在她主辦的女學校中進行破壞工作,離開師生的情感,造成師生的對立,然後又乘機擴大風潮,使她在精神上蒙受了最重大的損害。 她在滿清政府和封建勢力的夾攻下,終於忍痛拋棄了辛苦創建起來的醫院和學校,離開了許多久共患難、情如骨肉的革命同志,帶著滿懷悲憤的情緒,從廣州到了上海。 然而她並不灰心,更不停止她的奮鬥。到上海不久,很快的便恢復了她的事業。許多新的醫院,又在她的辛勒努力下創立起來:像在廣州時一樣,她接近群眾,取得群眾的信賴,更不斷的在群眾中散播革命的種子。 當時上海在不平等條約下是一個特殊的地區,因為有租界的存在,隔絕了滿清政府對革命黨的壓力,所以有許許多多的革命黨人集結在那裡,積極展開革命的活動。他們創設了很多團體、學校和報紙,從民眾運動與教育文化運動上著手,造成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這使得張竹君更興奮也更熱烈的支付了她的全部力量,暗暗地支持著革命運動的廣泛發展。 一九一一年的秋天,革命領袖黃克強和她的夫人徐宗漢,參加廣州起義失敗,逃到香港,又從香港輾轉到了上海,準備在東南方面,策動新的義舉。 她與徐宗漢過去本是久共患難的好友,異地重逢,愈加親切,她們決定為革命重新並肩奮鬥。 恰巧這時候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全國人心,一致振奮。黃克強接到武漢方面同志們的來電,催促他趕快到武漢去,負責指揮那以劣勢對優勢、艱苦神聖的革命戰爭,可是他的行動卻受到重大的阻礙,無法啟程。因為滿清政府已在長江流域的每個岸口,佈置下嚴密的偵探網,搜索偷渡的革命黨人。他是一個威名炫赫的人物,又正被滿清政府懸賞通緝,要順利地通過沿江的每一關卡,實在不可能的。 她知道黃克強個人的行正,將決定整個革命戰爭的勝敗,所以和徐宗漢用盡心機,要使黃克強能夠成行。最後她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將黃克強送到武漢。方法是由她以上海名醫的身份,發起組織紅十字會救傷隊,號召中外熱心的醫士們參加,以馳赴戰地救護傷兵為名,溯江而上,黃克強化粧為醫師,徐宗漢也穿上白衣,冒充護士,混雜在救傷隊中,果然一路躲過了滿清偵探的耳目,安全地到達武漢。黃克強終於在戰況最緊張的關頭,及時趕到前線,力戰挽回革命的頹勢,完成歷史上最偉大、最純正的一次革命,促成了中華民國的誕生。 這是她對革命最後一次鉅大貢獻。因為中華民國成立後,她便結束了政治生活,仍舊回到上海做醫生,專志為社會服務。這證明她畢生贊助革命事業,原是為了實現一種崇高的理想,而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虛榮。她這種功成身退、高潔光明的風度,更是深深地銘鐫在革命同志的心悝,直到永遠。
革命女醫-張竹君/瑞意
- 200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