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能,就是在變化人的氣質。單單傳授知識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應注重品德的修養,和注意變化人的氣質。人的氣質,可以說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一個人的性情怠惰、言語不遜、態度傲慢,怎麼能任重致遠呢?所以,古時候的教育注重培養人的氣質。良好的氣質,必須從小培養,且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著手,從小就以小事方面去教導他,使他們自幼就能體會出做人的道理。而且,在施教方面,也有先後的秩序,本末、終始,一以貫之。氣質是立德的根本,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從培養好的氣質開始。 人的氣質是秉受於天,或是由習慣養成,所以我們要改變氣質,一定要從心理上去探討,以最有效的方法,給予刺激與糾正,這樣在無形中才可收到效果,這是變化氣質的學理依據。我們所用的基本法則與應用原理分述如下: (一) 基本上的法則,可分下列四點: 1、自動律-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做事必須自強不息,要像天體運行一樣,永不停息。能自強的人,才能自強自動,以獲取知識與經驗。由於內心力量的驅使,才能持之以恆,不致中道而止。 2、統覺律-包含求知與力行兩方面。我們求知,主要在學習先賢們所遺留的文化,這些遺產是他們的經驗結晶,我們應從力行中去體會、去吸收,然後施之於己身,把它的好處表現出來。我們不但要藉過去的經驗,以學習新的事務,更要有獨立思惟的能力,要懂得取捨,好的我們要仿效,不好的要捨棄。 3、動機律-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其動機,有的動機好,有的動機不好,所以我們要控制動機。動機純正,其發展的結果才會正常、向上。因此,要控制人的行為,倒不如控制他的動機更為有效。人在心意初動的時候,最為緊要,道德的力量所以比法律的力量更大,就是因為它能在人的動機上給予很深的影響力。 4、個性律-人的氣質與個性有密切的關係,大致說來,個性都有偏失,偏失影響氣質。所以,要變化一個人的氣質,首先要了解其個性的偏失,再善加誘導、改革,或自我檢討、改進,使成好的。 以上四點為基本的法則,能從這四方面著手,才能培養出好的氣質。 (二)應用的原理,也有下列四點: 1、暗示原理-有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氣質是可赤可黑的,並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如果能夠施以有力的暗示與刺激,使人發生自動模倣的行為,而不致有畏懼、憂慮、反感,以至反動等不良的影響,必能收到變化氣質的實效。小學校裡懸掛民族英雄的圖片,使小學生的腦海裡烙上他們的影子,久而久之,對那些忠烈之士由敬佩而效法;還有,孟母的三遷,實是使孟子成為偉人的主要原因。這些例子,都是說明了側面的暗示,比正面的指責要好得多。 2、控制原理—所謂控制,是以積極的指導,代替消極的禁止,以因勢利導、防範未然的辦法來變化氣質,使人的品格發展健全。控制原理的運用,並非消極的禁止與遏抑,而是對於足以造成不良氣質的環境,與其他種種原因,加以控制,使人不致於有向惡、墮落的傾向,避免不好行為的發生。 3、替代原理—有些不良的氣質,是因變態的心理而起,所以我們必須運用替代的原理,使變態心理轉移。但是,採用替代原理,必須重視其眼前的幸福和快樂,而結果是否使其身健康,得到正常的發展也應注意。我們必須使他感到親切、溫暖、快樂,如此,他才會振作起來,為理想、為希望而奮鬥。理想崇高,則生活的內容愈充實,行為的標準也就愈高;希望無窮,則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力量也無窮,這樣,他的生活態度也就會日新又新。品格、性情獲得正常合理的發展,而導致不良性情的主要原因無形中便消失了,氣質自然就變好了。 4、漸進原理—人的氣質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能操之過急,以免產生反感或排拒作用。因此,必須循循善誘,漸進之才能變化。如果一個人的氣質壞極、難改,我們還要有耐心,慢慢的改變它,使它減輕些。 變化氣質為教育的主要功能,所以凡是教育上所可應用的法則與原理,都是有所幫助。 在實踐方面,變化人的氣質,應注重內心意志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克制自己,這種發自內心的自制力,比外加的力量還要大,而且有效。因為,人如果在內心建立起一堅強的心理防衛線,就可抵禦很大的誘惑,減少犯罪,如果在內心有了這一高尚的標準線,那麼,對於在標準以下的言行事物,即會產生三種現象;一是不願去做,二是不屑去做,三是不敢去做。這種內心力量的樹立與培養,就是變化氣質最有效的實踐方法了。我們變化氣質,實踐的方法分為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積極方面,主要在建立內心的力量,使其能有所為,必要做到下列八點: 1、尚立志--「志」是人心所向的地方,也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才有目標,有了目標,必能上進。人沒有理想,就甘於同流合污,卑下鄙陋了。能夠立志求道、行道,自然能夠高尚其志,以道為目標而努力,雖然不能馬上成功,但也不遠了。某些事不合自己的志向,雖然旁人不加禁止,自己也不會去做的。 2、主內省—凡是有為的人,最忌驕氣,有守的人,最忌乖僻,有為有守這兩種人都是有志之士,但也免不了為驕矜之氣所蔽,為乖僻之行所窒。所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不可缺少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氣質。 3、知畏敬———人的性情,有時會流於驕傲、掩蔽,而不能克制。人心如果無所敬畏,就像河水決堤一樣,氾濫成災。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這個意思。 4、辨義利———義、利兩者實際是相輔相成的。講到利分公利與私利,私利會妨害義,而公利則是義,所以選擇必求其當。面臨合乎義的事,要見義勇為,寧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當仁不讓,而人價值上的大小就在此了。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即說明了義、利之別。不合乎義的事不要做,但求心之所安,就合乎義了。 5、行忠怒———忠恕是一件事的兩面,忠就是律己,恕則待人,若不律己,又如何能待?若不盡己,又如何能為人?若不克己,又如何能容人?能夠行忠恕之道,氣質自然變好。 6、主孝悌———孝悌表現在愛和敬。愛是尊重自己而不傷害別人,是人群的凝聚力。敬是社會的安全力,彼此相愛就能團結。有愛就有敬,能行悌的人,才能忠愛於國家人群,所以立愛要從親人開始,立敬要從長輩開始,行孝悌於家中,則家安,行孝悌於國中,則國定。 7、秉剛毅———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必須要有剛強的毅力才能成功。惟有剛毅的人,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知遜讓———社會上有許多人爭名奪利,凡是有爭必發生亂。人為爭名、爭利而無所不為,無所不取。反之,「讓」是一種美德,權利、名位可讓,則待人接物必謙遜,但是,我們的義務、理想、信仰與責任,則是不可讓的。 以上八點,是變化氣質實踐方法中積極方面的,前四項是屬於內治的工夫,後四項則是屬於外修的工夫,但都是以「至誠」為中心、動力,一以貫之,而且要做到「慎獨存誠」,即好的事情無人知也做,壞事無人知也不做。 (二)消極方面,是克制內心的衝動。一般人必先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即先讓人不做壞事,再進一步要求做好事,所以應先化除頑劣的氣質,然後才可養成優良的氣質。這些應化除的氣質,包括:驕慢、怠惰、貪慾、邪枉、涼薄、殘忍、欺妄和粗暴等。
變化氣質的理論與實踐/石隱
- 200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