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旅台二十七年,拜資訊科技的發達,有幸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故鄉發生的事務,在讀完貴報六月十二日社論「匯集全民力量,成就南北竿跨海大橋」,及六月十九、二十、廿一日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必要性與非並要性,兩篇大作後,個人也想表達一下心中的話。 本會期縣議會總質詢中,謝副議長和陳議員將重點鎖定在這個議題,以凸顯其重要性,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民意代表就是要反映民眾的需求,陳縣長也表示,因建橋經費龐大且非短期內可以完成,基於中央每年對縣府補助款有其額度,因此,待適當時機縣府會向中央提出要求,爭取中央對本案的支持。其實,就事論事,兩者立論與思維都很好,陳縣長所表現的思慮無疑更佳。 至於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必要性與非必要性一文,也能從宏觀的財政、經濟、施政、國防、科技、觀光等角度加以推論、比較,以取得最佳可行的方案,也值得參酌,如摒除「錢」的因素,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大家應有共識,可是「錢」正是本案的關鍵,況且它是一項極重大且複雜的經濟綜合系統工程投資,除了硬體設施外,相關周邊軟體配合工程計畫也應考量,也必然牽動縣府爾後的施政優先順序與組織功能調整。 在七十年代以前,制定長期計畫的管理(或經營)者,通常都會假設:前景一片美好。未來的計畫,不過是組織過去曾經所為的延伸。然而,經過能源危機、管制的取消、加速的科技變化、漸增的全球競爭、以及七十及八十年代中,其它的環境變動,在在摧毀了這種長期規劃方法的基石。這種遊戲規則的改變,迫使管理(經營)者發展出一種系統化的方法,可以分析環境,評估組織之優、缺點,界定具有競爭優勢的機會與威脅,策略性規劃的價值終於獲得肯定。 策略性規劃是成功的根基,而且是有效用的,今天策略性規劃的應用早已不侷限於私人企業了,包括政府機關、醫院、教育機構等都有應用;回歸主題,「南北竿跨海大橋」是否要興建呢?這當然不是一個「是」與「否」能回答的單純問題,它牽涉到多層面的策略層次;假如縣府只做單一的營建工程,則主管當局僅需發展單一的策略性規畫。但是事實上,政府除了是功能部門外,它還是事業部門(譬如馬祖酒廠等),它該做的事都有優先順序,絕對不可能將所有的預算投注在單一的工程建設上。 「南北竿跨海大橋」要興建嗎?如果這是一道問卷題,我想馬祖在地人與旅台鄉親沒有人會反對,但在現實面上來看,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機率有多大呢?它絕不是在中央財政惡化的年頭,更何況馬祖地區對現今的執政黨而言,並沒有絕對關鍵的選票,因此,也就沒有政治學上所說「白吃的午餐」優遇。 縣府層次的事業需要不同的策略,尤有甚之,這些事業公司更擁有支援各事業部的各式功能部門,如財務、生產、行銷、投資等。因此,我們必須將縣府層次、事業單位層次、功能部能層次的策略分開探討;縣府層次的策略決定了各事業單位在組織中應扮演的角色,它整合了其它事業部之事業單位策略;而事業單位層次的策略,包括投資組合、市場區隔、競爭需要、以及追求組織利益為目的———銷售與盈餘、並保持可控制的風險水準;功能部門層次的策略,包括研究發展、製造、行銷、人力資源、財務等,它所作所為必須與事業單位層次策略相一致。 「南北竿跨海大橋」的興建與否,都要做到策略性的規劃、執行與評估。如果主管當局不能好好地執行及適當地對其預期成果做詳實評估,再好的策略也有可能發生失誤。策略性規劃包含了下面幾個步驟: 一、界定政府目前的使命、目標與策略:如果你認為達美樂比薩(Domino」s Pizza)是比薩業的話,那麼你就錯了,根據它的創辦人兼現任總裁Tom Monaghan的說法,達美樂是「快遞公司」,它能夠在三十秒以內將產品送到數以百萬計的顧客家中,也正好有足夠的對此「比薩快遞」服務需求的存在;界定使命絕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主管當局可以告知百姓,政府當前最優先地施政目標,如果爭取到經費規劃並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當然是最好,但是地方政府並不是建設公司,所以界定政府目前的使命、目標與策略就更顯得重要了。 二、分析環境:對環境進行分析是策略程序中關鍵的部分,何以如此呢?就某種程度上而言,組織環境定義了主管當局的可行選擇,一個成功的策略,必將是與環境配合良好的。「南北竿跨海大橋」案子的規劃提出,在當前真的有那麼急切與重要嗎?是否還有其它替代方案?它會排擠當前縣府的財政嗎?現在向中央爭取的時機是否有利?對地區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為何?施工期對近海魚類生態的衝擊又如何?是否能預期增加經濟上的邊際效益?爾後營運管理與維護的經費為何?中央主政者的政治偏好度為何?縣府當局能精確掌握環境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瞭解那些可能對它的運作產生影響的重要趨勢時,策略性程序的第二步驟方告完成。 三、界定機會與威脅:分析了現實與政治環境以後,縣府當局必須評估所看到可以發展的機會,以及面臨的威脅。縣府所擁有的資源(含中央補助款)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威脅;當中央政府經濟積弱不振,失業率增加,稅收減少,中央政府舉債度日時,我們提出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議題,究竟是「機會」還是「威脅」,端視縣府所能掌控之資源而定。相反的,當中央政府經濟成長迅速,失業率低,稅收增加,外匯累增時,或可視為「天賜良機」,但是,地方政府與中央平時還是要保有一定的友善度,畢竟「政黨政治」是有選擇性的施政。 四、分析地區資源: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提議,我們從中央的角度來檢視馬祖地區的資源、需求與重要性,然後再從我們內部自己來檢視本身的資源、需求與重要性。我們做了哪些資源調查、評估與爾後發展?組織的員工具有哪些技能與能力?縣府的現有資金(資源)狀況為何?建橋後產品開發及創新做法為何?民眾對縣府及該產品或服務之品質看法如何?這個步驟強迫縣府承認一件事實,那就是無論組織的規模、力量有多大,它還是會因可用資源與技能的有限,在某些方面多少會受到限制。 五、界定長處與弱點:步驟四的分析,應可導出對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清晰評估。然後,管理當局可以界定出哪裡是地區的特有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或獨特資源。了解組織的文化,以及其帶給縣府當局的助力與負擔,是此步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地區文化的內容對策略的內容會有重要的影響,文化對於鼓勵冒險,還是風險規避,其結果都將凸顯組織本身長處與弱點,這些都必須是公正客觀的陳述。 六、對組織的目標與使命重評估:步驟三與步驟五的合併,就成了組織機會(orga-nization」s opportunities)之評價;因為它綜合了組織之長處(strenth)、弱點(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 (threat)等之分析,以期找出組織可以加以開發之利基(nich),故常稱之為SWOT分析。藉由SWOT分析,以及組織機會之界定,縣府當局須要對其使命與目標做一番重新評估。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實際可行嗎?需要再修正嗎?有無替代方案?這些可能會導致組織有需要做一全面性的方向改變;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沒有任何的改變需要,就表示縣府當局已經可以著手實際策略的形成了。 七、形成策略:縣府、事業單位、功能單位等層次的策略,都必須予以制定。這些策略的形成,都必須遵循完美的理性決策過程,(1)問題被認定為重要且相關的;(2)所有的標準都已被認定出來;(3)所有的標準都已評定;(4)一份完整的可行方案已經產生;(5)所有的方案都在各種標準下仔細地評估;(6)選出擁有最高經濟報償者;(7)所有的組織成員都歡迎所選的方案;(8)決策結果與原先問題再相互比對。尤其是組織必須發展及評估各種可行策略方案,從中選擇一組在各個層次上相互一致,並可能引導組織對其環境中可用之資源及機會,做一最佳的使用。俟管理當局已經發展出一組可以帶給組織競爭優勢之策略時,第七步驟就算大功造成了。 八、執行策略:無論策略的規劃過程是多麼地有效,如果無法有效地執行,一切都是枉然;一個成功的策略,需要一個與之能夠適當配合之組織結構,最高管理當局的領導,是一個成功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同樣的,專業管理者所制定的計畫還需要一群士氣高昂的中、低階管理階層來執行。 九、結果評估:策略性規劃中最後一個步驟是結果評估。我們的預期策略成效如何?是否有任何調整的必要?主管當局對主要的控制(人員、財務、規劃、資訊、科技、或組織整體的表現)為何?只是描述目標或命令所屬接受目標,並不能保證達成目標。 綜上簡略所舉,乃以策略性規劃的角度來說明一個重大建設方案的複雜性,任何環節都不容疏忽,若形成「政策錯誤」,那後果將是無法想像,所謂「政策錯誤,比貪污還可怕」,君不見前行政院長張俊雄先生,有關核四停建的宣示,除造成國家經濟的重大損失外,連帶影響外國投資機構(人)對我國經濟政策多變性產生負面的形象,而國內經濟也從此走入衰退的困境。 今天我們不能只談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單一工程,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大且複雜的經濟綜合工程系統投資建設。當然,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系統成本(資源)」考量,重大經濟建設,是國家經濟資源的轉換過程,成本(資源)是策略性作業系統中投入與產出過程的具體表現,成本(資源)作業評估管理的良窳,對績效有絕對的影響,尤其在建構系統的壽期中,愈在前面階段愈有控制成本(資源)的彈性,往後則彈性愈小,甚至爾後將有更多的資金、人力、與維護工作的投入;縣府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決心要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那麼可以預期的是成本(資源)不足,因此,一定要做好周密評估,以避免造成無可挽救的成本(資源)浪費而身陷泥沼。(待續)
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之淺見/陳寶明
- 200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