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之淺見/陳寶明

  • 2003-07-02
 (續昨)一個長期(五年以上)的投資計畫,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絕對是縣府(甚至是國家的)重大政策,其策略性規劃評估是否正確,除影響縣府施政外,更會造成龐大預算無法精準有效運用,甚至無法回收形成沉入成本(資源),投資期程較長,嚴重影響預算結構(不可能永久都靠中央補助),評估風險與經濟效益,必須慎重考量;所謂成本乃是為達成某種任務及實施某項方案必須耗用之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科技與技術等代價之總和,一般人對其沒興趣,也不會對其進行深入了解。 再試想,如果「南北竿跨海大橋」真的興建完成,是不是一切問題就此解決?有人說它可以達到「地盡其利,貨暢其流,帶動觀光熱潮等」。筆者以為不盡然是,如果真的興建完成「南北竿跨海大橋」,那有可能變成馬祖地區居民夢饜的開始,為什麼呢?這又回到前面所說的成本(資源)有限;策略性的評估包括投入研發及建造成本,它主要包括:基礎研究成本、應用研發成本、工程設計成本、系統發展測試成本、工程資訊數據成本,系統直接製造成本、配合設施建造成本、初期維護支援成本(受迫切性、政治因素、科技水準、及其他意外事故等影響)及研製管理成本等等,每一項都需要『錢』與『專業』。 至於,運作維持成本,主要包括:操作人員薪資成本、操作(管理)人員訓練成本、操作(管理)設施投入成本、支援及搬運器材成本、各維修階層的人員及支援成本、各維修階層的備件修理成本,測試支援器材維修成本、維修訓練及相關設施維持成本、技術資料數據更新及型態管理成本、必要的主技術修改或工程變更成本、用電成本、救援設施成本、保險成本、橋體保固成本、橋體自然耗損成本(逐年增加)、以及天候或海象預報系統成本等等;以上僅略舉數端,讀者當知運作成本的昂貴;舉例來說,若獲得中央政府肆拾億台幣的補助,那麼縣府爾後將要陸續投入約陸拾億台幣的維持成本,其它施政若不停擺,則維持「南北竿跨海大橋」壽期必然迅速縮短,除所投資的資源血本無歸外,還會帶來資金排擠效應,能不謹慎乎? 馬祖南北竿地區現有多少輛汽、機車?它們每天是否一定要往返南北竿?南北竿地區又有多少貨物需要交流?年度內旅遊觀光邊際效益評估為何?是否有利於國防價值?能帶動多少周邊經濟產業?過橋是否收費?等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與考量,畢竟,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需要配合的評估與相關支援系統太多。 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不能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那就興建「南北竿跨海纜車大橋」,因為,它除了工期短、成本低、設計建造容易、汙染相對減少,也不失為馬祖地區觀光特點的一大利基,惟還是要考量到經費負擔、科技、天候、海象、季風、安全、與維護等因素,讀者您以為呢!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可以看出「知識、資訊、時間」三種關聯性資源,其中「知識」涉及人的素質、工作品質,與系統作業機制的持續精進,這些都是專業化推廣成功的基本要素;而正確即時的「資訊」,則能提升決策的品質與管理的效能,同時它可以確保及增強本身的能力,使政府效能企業化;節約「時間」,就是在節約能源,換句話說,能精確的「利用時間」,就能創造資源,創造財富,期望所有的鄉親能共同「腦力激盪」,提供施政者更佳的建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