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樂修養/黃美蓉

  • 2003-07-10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關睢,為周南國風之第一篇,亦為樂章之名。古時樂章皆三篇為一章,關瞧樂章,包含關瞧、葛覃、卷耳三詩。「關瞧,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之過而失其正者曰「淫」,「哀」過而害於和者為「傷」,「不淫」所以合乎「正」,「不傷」所以合乎「和」。我們看看這首詩: 一、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哀,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二、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護,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三、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菇彼金罍,惟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惟以不永傷。 陟彼礙矣,我馬瘠矣,我僕菸矣,云何吁矣!」 這三首詩都是表達夫婦間愛情的,第三首雖有點哀傷的意味,但所流露的情感,含蓄而不狂熱,所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極其溫柔敦厚。 四、孔子音樂生活與音樂的運用 孔子的生活與音樂是分不開的,他的生活是非常藝術的。他在講學的時候,教室中陳設有各種樂器,隨時可以取來與弟子們彈奏。前章所述孔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各言爾志的時候,曾皙正在鼓瑟,聽到孔子問他: 「點,爾何如?」 他才「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來答覆孔子的問話。孺悲要來見孔子,孔子不想見他,一面「辭以疾」,而「將命者出戶」,他卻取瑟而歌起來了。他固然是藉此以諷,但也可見其生活的趣化了。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 孔子喜歡與人同樂同歌,遇見唱得好的,必定要人再唱一次,而後再和人同唱。 孔子只有在居喪時,才聞樂不樂,哭而不歌。 「子食於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論語陽貨)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成聲,十日而成聲歌。」(禮記檀弓) 「子夏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孔子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孔子家語) 這些記載說明孔子及門弟子除居喪外,都是經常陶冶在弘歌之中的。 古時任何儀注,一切宴會,以及鄉射等場合,均有音樂,均有詩章,並佐以舞蹈。尤以在外交場合,賓主飯宴之時,皆即席就著調而唱詩,彼此酬答,針鋒相對,一切交涉款洽,皆表露在不言之中。孔子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詩三百,當然是指的詩經,詩是當時從政的主要工具。孔子說: 「不學詩,無以言。」 官場中用唱歌來表達各人的意見,藉以解決問,比較容易。所以不會唱詩,亦即不會樂,便無辦法從事政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