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魯襄公十六年冬,齊國攻魯,魯不敵,派叔孫豹求援於晉,時晉征許,還師未久,損失甚大,需要休養生息,不願出兵,因此答覆叔孫說: 「以寡君之未禘袍,與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 叔孫豹聽了晉國的答覆,很為失望焦急,說: 「以齊人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敞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及乎?』比執事之閒,恐無及也。」 一天,晉國執政者,中軍元帥中行偃宴靖叔孫豹,他乃乘此機會,唱「圻父」一章。圻父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周代,司馬,掌封畿的兵甲,尊為圻父。詩曰: 「圻父, 子王之爪牙。 胡轉予于恤? 廉所止居!」 詩人責備圻父,雖是王爪牙,但不修其職,使百姓遭受困苦,無所止居。 叔孫豹引這首詩,意指魯為小國,晉是大國,今為伯主,中軍元帥為王之爪牙,你不來管我們所遭遇的苦難,亦為詩中「圻父」了。中行偃聽了,很為感動: 「偃知罪矣!敢不從執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魯及此!」 次日,中軍副范宣子 也邀叔豹,他又即席唱「鴻雁」之章,鴻雁亦為小雅詩篇,其本章曰: 「鴻雁于飛, 哀嗚噭噭, 維此哲人, 謂我劬勞!」 意指魯國人民有如鴻雁,正處於憂困之中,噭噭哀嗚也。范宣子聽了之後,便拍著胸脯說: 「在此,敢使魯無鳩(集聚而居)乎?」 晉國不久出師,會同宋、衛、鄭、魯大軍,共同伐齊,擊敗齊軍,並為魯作主訂盟以後「大毋侵小」。這是以詩歌來解決外交問題的實例。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代理魯國首相時,三月而魯大治,魯的鄰國齊,深恐孔子長久執政,魯國一定強大起來,對齊國是個威脅,因送女樂,以腐化魯君臣的生活。果爾,齊送女樂後,定公及季桓子,都被迷惑了,三月不問政事,郊祭又不將胙肉分送大夫,孔子覺得事已不可為,乃掛冠而去,離開魯國,孔子出走,宿於「屯」地,魯國一位樂師已來送他,問孔子為何要離開魯國,孔子就用唱歌來答覆他,歌曰:「彼婦之女,可以出走, 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優哉,游哉!難以卒歲!」 樂師已回到魯京,將情形報告了季桓子,桓子喟然嘆曰: 「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嘗於憂患危難之中,絃歌不絕,孔子也嘗以弦歌解除其憂患危難。如困於陳蔡: 「孔子遭厄於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弟子餒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乎?』孔子弗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與汝。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其誰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明日,免於厄。」(孔子家語) 又如被圍於匡: 「孔子之宋,簡子將殺陽貨,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舍。子路慍怒,奪戟將下。孔子止之:『由歌,于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孔子家語) (完)
孔子的音樂修養/黃美蓉
- 200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