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產地和來源 歷代文人對於荔枝的品題,漢有司馬相如之於蜀,唐有張九齡之於粵,宋有蔡君謨之於閩,蓋三地均為盛產荔枝之所。 「廣州記」說荔枝「生嶺南及波斯國」;波斯通中國最早,遠在先秦。是否荔枝原種為外國傳來,(一說來自印度)茲不詳考。惟漢唐以來,國人多嗜此物,已詳見記載。 唐人詩文的詠歎 唐代詩聖杜工部甫,有「解悶」十二首,曾詠天寶間嶺南及四川歲貢荔枝的故事,後來杜修可加以「續註」,引「唐史遺事」云「乾元初,明皇幸蜀回,嶺南進荔枝,上感念楊貴妃,不覺悲慟。」又杜定功註「解悶」詩最後一絕曰:「此一絕,亦言荔枝。歐陽公本作勞人害馬翠須;驛召至於老委山谷間,故曰勞人害馬也。翠眉,指貴妃也。」按工部另有「宴戎州楊使君東樓,」亦詠及荔枝: 「勝絕驚身入,情忘發興奇;座從歌伎密,樂任主人為。垂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秋思,橫笛未休吹。」 此詩有蘇東坡註曰:「李充閩中行云:擘荔枝溫輕紅,酌竹葉,艷深綠,王愷見而奇之。」(詳見「分門集註杜工部詩」卷十,四部叢刊本) 詠楊妃的荔枝詩,當以杜牧的一首「過華清宮」最為人所傳誦。詩云:(樊川文集卷二) 「長安迴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之先一輩的白居易,不但作「長恨歌」,還寫過「荔枝圖序」及詩。有題「郡中(忠州)荔枝詩」十八韻,又有「戲楊君亦種荔枝詩」四韻,又有「重寄荔枝與楊使君」詩。其序云: 「荔枝生於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內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八)。 因那時樂天適為四川忠州的刺史。另有「荔枝樓對酒」一絕云: 「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摘一枝傾一盞,酒樓無客共誰嘗。」 又「種荔枝」小詩云: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鬚太守亦何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樂天時年不過五十,(確年應是四十九)竟自謂老矣。後來黃山谷為涪州司馬,曾有「忠州復古記」之作。所謂復古者,復樂天在忠州時之舊也。因宋朝絕聖三年,王聖涂守忠州,慕樂天之風雅,凡其在州時所宴游觀賞詠歌之地,依其原詩,皆相傳識,「於是一花一竹,皆考於詩,復其舊貫。種荔枝數百株,」移木連且十本。忠於一時遂為三峽名郡。」(豫章黃先生集卷十七) 宋代有關的記錄 北宋時的蔡襄,作有名的「荔枝譜」三卷,凡七篇。一、原本始。二、標尤異。三、志賈鬻。四、明吸食。五、慎護養。六、時法製。七、別種類。明人何喬遠作類書的「閩書」全引之。而其主要目的,乃在說明閩中荔枝的品高,高於天下。他說:「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於巴蜀,雖曰鮮獻,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已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始見之也。九齡,居易,雖見新實,驗今之廣南州郡與夔梓之間,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僅比東閩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末始遇夫真荔枝者也。」(轉引「閩書」的南產志) 歐陽修酷愛牡丹,而於荔枝亦三致意。有「荔普後」一文云: 「善為物理之論者曰:天地任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斯之謂至神。圓方刻畫,不以智造而力給。然千狀萬態,各極其巧,以成其形,可謂任之自然矣。而其醜好精麤,壽夭多少,皆有常分,不有尸之,熟為之限數?由是言之,又若有為之者。是皆不可詰於有無之間,故謂之神也。牡丹花之絕而無甘實,荔枝果之絕而非名花,昔樂天有感於二物矣是熟尸其賦予耶?然斯二者,惟一不兼萬物之美,故各得極其精此於造化不可知,而推之至理宜如此也。余少遊洛陽,花之盛處也,因為牡丹作記。君謨,閩人也,故能識荔枝而譜之。因念昔人嘗有感於二物,而吾二人者,適各得其一之詳,故聊書其所以然,而以附君謨譜之末。(歐陽文安公文集卷七十三)」 這也許就是名果不如名花之處,自來名花多為文藝之士所吟詠,而作為百果所不及的荔枝,並不多見於詞人畫家的筆下。 蘇東坡是最賞識荔枝的人,他後來又大吃此項珍果於嶺南,所以詠最多。有名的當然是七古「荔枝歎」,是說「天寶歲貢取之涪」的。此外,他的集子中有好幾首專詠荔枝的長短詩。如「次韻曾仲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枝」,七律一首,「再和曾仲錫荔枝」七律一首「次韻劉壽撫句蜜漬荔枝」七律一首。而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云: 「南村諸楊北村廬,白華青葉冬不枯。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子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妹。不知天公有無意,遣此尤物生海隅。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鹿。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荐此顏虯珠。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經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東坡自註:「予嘗謂荔枝味厚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他又有「食荔枝」二首七絕,一為五律。其七絕云:「羅浮山下四時春,廬橘楊梅次第新;曰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又詠「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五古一首,其結句曰:「蠻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汙」。趙次公註:「楊貴妃好荔枝,歲取於涪州,以致漁陽之難,則於荔枝為汙矣。」又「荔枝歎」王十朋註云:「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以上均見集註分類東坡詩卷十)這些話,都是以旁證楊妃當時所食生荔枝是由四川進貢的。」 黃山谷不但住過涪州,也住過戎州(古屬犍為郡,今宜賓縣),那一帶都是龍眼荔枝盛產的地方。他有「次韻任道食荔枝有感三首」云:「一錢不值程衛尉,萬事稱好司馬公;白髮永無懷橘曰,六年怊惆荔枝紅」。「今年荔子熟南風,莫愁留滯太史公;三月照江鴨頭綠,六月連山拓枝紅」。「舞女荔枝熟雖晚,臨江照影自惱公;天與蹙羅裝寶髻,更挼猩血染殷紅。」 又有「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七律一首云:「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桮重碧味,快到千顆輕紅肌。撥醅葡萄未足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說同此勝絕味,唯有老杜東樓詩。」 此外,還有「官數荔枝來」之句。(以上錄自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六及卷十一) 范石湖到四川,有「入蜀記」之作。初至夔州,有竹枝歌九首,其二云:「赤甲白鹽碧叢叢,半山人家草木風;榴花滿山紅似火,荔子天涼未肯紅。」 他在川數年,歸過宜賓,登鎖江亭,該亭為山谷謫居其地時常登者,有詩,亦提及杜子美東樓詩。後至江安,有道中一律云:「穠綠連村荔子丹,瘴雲將雨暗前灣;張旗且喜三灘駛,叱馭曾經九折艱。瀘水舟間迷古渡,馬湖碑缺伴荒山;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 又過涪州「妃子園」云:「露葉風枝驛寄傳,華清天上一嫣然;當時若識陳家紫,何處蠻村更有園。」 這首七絕的「自註」,最有意思。他說:「涪陵荔子,天寶所貢,去州里所有此園。然峽中荔子,不及閩中遠甚,陳紫又閩中之最也。」按閩中興化郡的陳紫,稱天下第一,這是見於「荔枝譜」的。楊貴妃時,巴蜀、南海早已開發,而福建以處於南北交通死角地帶,遲至唐宋始大通中原,無怪其「真荔枝」之在楊貴妃時尚不為人所識了。原來「天寶歲貢取之涪」的說法,石湖居士也是相信的。(待續)
荔枝趣文/瑞意
- 200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