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陸放翁在四川多年,賞梅詩很多,似少專詠荔枝的詩,今錄其「涪州」云:(陸於翁詩集卷八,又渭南文集四十九) 「古壘西偏曉繫舟,倚欄搔首思悠悠;欲營丹灶竟無地,不見荔枝空遠遊。官道近江多亂石,人家避水半危樓。使君不用勤留客,瘴雨蠻煙我欲愁。」 又有「烏夜啼」詞,上半闋云:「簷角楠陰轉日,樓前荔子吹花。鷓鴣聲裡霜天晚,疊鼓乙催衙。」而「荔枝樓小座」七絕,則未提此果一字。 荔枝為名的詞曲 詞曲牌名,有叫做「荔枝香」的,據「詞譜」引「唐史」「樂志」:「帝幸驪山,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荔枝香」。又,「碧雞漫志」:「今歇指調,大石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為本曲」。按荔枝香有兩體,七十六字者始自柳永之「樂章集」註歇指調。七十三字者,始自周邦彥,一名「荔枝香近」。又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調正曲,句法與詞同。(上據「辭海」草部) 福建初有「荔鏡傳」,為一類傳奇的詩詞小說,從民間故事傳說採編而成。後有方言戲文,叫做「荔鏡記」,別本叫「荔枝記」穿插不同。「荔鏡記」大概撰成於明代中葉,即十五世紀內。演陳三和五娘的戀愛故事,流行於閩南,不亞於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流傳到臺灣,至今仍膾炙人口,時常在歌仔戲中演出。據臺大教授吳守禮研究,他說「荔鏡記」戲文的本事如左: 泉州人陳三(原陳必卿),將送兄伯延赴任廣南,路經潮州。潮州富家女五娘(即王碧琚)攜婢賞燈,路見陳三,心許之。豪家子林大,貌醜陋,逾而立未婚,當街攔截五娘,強求答歌。(潮俗,燈夜不分貴賤,答歌以免疾病)次日,遣媒送聘。五娘父母許之。五娘不得自解,投井不果。陳三從廣南返抵潮州,已是六月。五娘以荔枝代繡球,祝告重逢。驀然認出樓前馬上者,乃燈下郎君,急投下荔枝。陳三拾荔為記,遂扮成磨鏡徒,至五娘家,故意打破寶鏡,為奴賠償,藉以伺機達情。五娘將信將疑,拒之。婢益春者為之疏通,二人乃得「鸞鳳和同」。林大遣媒催親,約九月完婚,五娘父母敷衍卻之,攜陳三下鄉收租,佃客歡呼「泉州陳三爺」。陳恐敗露,托病回城,求五娘偕返泉州。七月十四日,星夜攜婢同奔。林大得到風聲,登門逼婚。被拒,乃詞告知州,公差追蹤捉回,問成姦拐,發配涯州。押解在途,遇兄陞都堂北返,獲救……(「荔鏡記戲文研究序說」。神田博士還曆記念書誌學論集,抽印本) 「荔鏡傳」,今已不見流傳,但知其中有論人物,論荔枝的品種,及謁名人(如潮州韓文公,惠州蘇東坡等)廟這類文人色彩的劇情。而在「荔鏡記」戲文裡已經刪削淨盡。「荔枝記」有清末刊本,「荔鏡記」則有明朝嘉靖末年丙寅重刊本。吳氏所見,乃為日本天理大學所藏該項重刊本「荔鏡記戲文」的攝影(牛津亦有不全的藏本)。「荔鏡記」中女主角拋繡球似的投下荔枝,當與呂蒙正故事相仿,而男主角賣身女家,又好像唐伯虎的羅曼史了。 臺灣也有荔枝詩 臺灣之產荔枝,移植當自閩南或粵東。前人言:聞龍眼荔枝二種,廣東止於韶州,南雄則無,福建止於福州,至延平則無,然吳地亦有移殖者,不過難種而已。(談遷:「棗林雅俎」) 據清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修「臺灣府志」藝文欄,曾載明人生王忠孝(愧雨)一律,題曰:「東寧友人貽丹荔十顆,有懷」詩云:「海外何從得異果?於今不見已更年;色香疑自雲中落,苞葉宛然舊國遷。好反寄椷嫌少許,老人開篋喜多緣;餘甘分噉驚新候,遙憶上林紅杏天。」 王氏時在廈門,他於永曆十八年來臺,由此一詩,可知各地之引入荔枝,遠在三百數十年前。康熙三十七年四月,郁永河自臺南出發來臺北,途中所記,有「荔枝酸澀,龍眼似佳,然皆絕少」(「裨海紀遊」第七頁)的話。康熙五十三年修「諸羅縣志」亦略載是項果類。道光六年修「彰化縣志」,言之較詳。「謂荔枝,品類不一,多自內地渡來,味香色紅紫,本地亦有佳品,不遜內地」。惟在清代臺灣的初期,荔子甚少,故臺人多食來自內地者,如康熙四十二年來臺任府同知的孫元衡,有「累望荔枝船不到」詩云:「一年笑口幾時開,一日登臺望幾回;作底使風舟載海,峭帆誰更裡頭來。」 又,「喜荔枝船到」云:「落帆打鼓夕陽天,朱實離離載滿船;不遣十年留白守,儘將三百買坡仙。」 元衡是那時詩壇盟主王漁洋稱為詩中大家之一。他另有專詠「荔枝」七律六首,中有「味含仙意空南國,姿近天然是美人」及「輕紅照肉白凝齒,芳氣襲魂寒沁心」之句。 乾隆二十八年來臺任鳳山教諭的朱仕价,他以為「臺地不產荔枝,皆載自內地」故有詩云:「擘紅無復果園開,空億明珠山蚌胎;忽見堆盤成一笑,海航新載荔枝來。」實則荔只不過不成果園罷了,非全無也。 咸豐初年來臺任府學訓導的劉家謀,作「海昔詩」全卷,中有一首:「黑齒偏云助艷姿,瓠犀應發國風詩;俗情顛倒君休笑,梨發登盤厭荔枝。」 自註:「婦女以黑齒為妍,多取檳榔和孩兒茶嚼之。梨仔發即番石榴,味臭,番酷嗜之見鮮荔枝,反以為惡」。可見其時臺地荔枝生產較少,而愛好者亦不太多。不過臺灣同胞中以往亦有「啖荔」之詩,如汐止陳定國詩云:「絳囊白玉色香鮮,細擘偏宜六月天;快得朵頤清溽暑,嶺南長住不思還。」 又,宜蘭林明毅詩云:「北人一試意纏綿,共道蓬萊荔子鮮;卻憶坡公饒口福,日嘗三百海南天。」 長夏無俚,作荔枝譚,語多疏漏,盡其在我而已。(完)
荔枝趣文/瑞意
- 2003-07-15